外资占主导市场的“救命神器”AED,国产企业能否破局?
近日,在一场欧洲杯足球比赛中,丹麦球星埃里克森突然倒地不起,出现心脏骤停的紧急情况。幸亏现场医护人员在黄金4分钟的宝贵时间里,及时给他实施了AED除颤和心肺复苏(CPR)救援,才将他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
实际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一直是体育赛场和公共场所里上必不可少的急救设备。此次事件发生后,AED持续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不过,从行业现状看,我国AED的普及率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比较低。而且,我国AED市场多年来也一直由飞利浦、卓尔医学、日本光电等进口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好在,近年来随着迈瑞医疗和鱼跃医疗的AED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我国AED产业的国产化替代进程也在大步迈进。
一:AED为何被称为“救命神器”?
先看下定义。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自动电击器、自动除颤器、心脏除颤器及傻瓜电击器等,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
归纳来看,AED设备拥有自动识别、简单易学、不易失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等优点。
AED能自动识别、鉴别和分析异常心律,操作简单,只需要短期的教学、即使是非医疗工作人员也可使用,所以又被称为“傻瓜电击器”。例如,全自动的机型甚至只要求施救者替病患贴上电击贴片后,它即可自己判断并产生电击。
那么,为什么AED会被称为“救命神器”呢?主要是因为: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
众所周知,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大大依赖于快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和除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血氧供应,但仅仅心肺复苏无法将心室颤动转复为心脏正常节律,电除颤才是转复心脏节律、治疗心室颤动的唯一手段。
生存率与救助时间关系图 资料来源:日本AED财团官网,华创证券
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心室颤动的治疗,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由于使用AED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比呼叫急救车和徒手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更高,因此,将AED称为“救命神器”,一点也不夸张。
二:国内AED行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使得心肌梗塞、冠心病、猝死等时有发生,患者对AED等除颤仪的需求非常大。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14-2018年期间中国除颤仪市场规模由5.6亿元增长至10.2亿元,CAGR为16.2%。预计未来五年市场规模CAGR将达15.5%,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0.8亿元。
可是,从竞争格局看,我国AED市场多年来却一直被飞利浦、卓尔医学、日本光电等进口品牌所垄断。
以2016年为例。国内AED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是卓尔医学,达到40%;飞利浦占比18%,排名第三,但两者合计占比达到58%。而迈瑞医疗2016年在全球除颤设备市场排名第五,在国内AED市场排名第二(占比26%)。
国内AED市场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华经情报网,华创证券
另外,我国AED的普及率和技术培训率也大幅低于欧美日等地区。
根据Heart, Lung and Circulation数据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处于中间水平,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总人数高达54.5万例,居全球首位,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可尽管如此,当前我国AED配置水平仍远远不足。
根据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日本AED配置水平高达555台/10万人,美国AED配置水平达317台/10万人,而中国不足2台/10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AED配置水平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而根据美敦力官网数据,院外心脏骤停抢救存活率为2%-15%,然而我国抢救成功率不到1%。
但这也意味着,我国AED市场的成长空间巨大,与其他高精尖的医疗器械产品一样,国产化替代也是势在必行。
三:我国AED龙头:迈瑞医疗vs鱼跃医疗
好在,近年来我国AED已经得到快速普及,同时也涌现出了迈瑞医疗、鱼跃医疗等极具代表性的医疗器械公司正发力实现AED国产化替代。
从商业模式看,迈瑞医疗和鱼跃医疗选择了不同的AED布局路线,前者选择自主研发,后者选择外延扩张。
迈瑞医疗自1996年开始研究双相波技术,2006年立项高端除颤产品的开发,2009年推出了第一台国产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双相波除颤产品BeneHeart D6,2013年公司推出的 BeneHeart D1是国产第一款双相波AED产品。
迈瑞医疗AED国产替代历程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华创证券
从2017年至今国内除颤仪获批的情况看,迈瑞医疗的产品获批最多。这主要得益于公司牢牢占据着先发优势,以及自主研发的技术优势。
相比于ZOLL、飞利浦、普美康等国际巨头的AED产品均价高于4万元,迈瑞的AED产品均价不到2万元,价格优势也相对更大。
国内除颤仪获NMPA批准情况 资料来源:NMPA,华创证券
据财报显示,迈瑞2015-2017年除颤仪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88亿、2.22亿、3.33亿元,同比增长17.91%/50%;销售数量角度,2016-2017年公司除颤仪数量分别同比增长32.38%和62.27%。2017年,除颤仪的销售收入占公司生命信息与支持业务的比重为8%,占公司总营收比重2.98%。
随着产品销量的增长,迈瑞的除颤仪全球市占率从2017年的2.4%提高到2019年的4.3%。2020年,公司除颤仪销量达到58564台,较2019年的39624台,同比大幅增长47.8%,生产量也超过38%,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迈瑞医疗除颤仪销售情况 来源:2020年财报
反观鱼跃医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并购史”。尽管公司的AED产品由并购而来,但经营情况也十分出色。
鱼跃医疗成立于1998年,总部位于江苏,自2008年上市获得融资后,便在拥有制氧机、血压计、听诊器和轮椅车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外延扩张的方式逐渐拓宽产品线,并将目光瞄向AED。
鱼跃医疗的并购历程:
2009年,并购苏州医疗用品厂,获得“华佗”品牌,引入针灸针、可吸收缝线等;
2013年,并购优阅光学,进行光学眼镜研发销售;
2014年,并购苏州日精,研发数字式血压计;
2015年,并购上械集团,拥有了几乎覆盖所有临床科室的手术器械和品种齐全的卫生材料;同时收购华润万东,置出鱼跃影像业务;
2016年,收购中优医药,布局医用消毒业务;
2017年,斥资1170万欧元收购德国曼吉世Metrax GmbH公司100%股权 ,引入AED品牌-普美康PRIMEDICTM。同时迅速成立深圳、南京两大AED研发中心,加速实现AED国产化。
创立于1973年的德国曼吉世,从1989年就开始研发、生产和销售急救医疗产品,包括用于急救中心和医院诊所的PRIMEDIC普美康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专业除颤仪,是欧洲最大的除颤器厂商。
截至2017年,普美康系列除颤监护产品,在全球的销量就已经超过10000台。而且,据不完全统计,PRIMEDIC除颤系列产品在德国医疗市场(包括医院、社区、消防警察部队等)约占60%-70%份额,欧洲市场约占30%-40%份额。
早在1998年,“普美康”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全国各地诸多知名医院都在使用PRIMEDIC除颤产品。据财报显示,鱼跃医疗2020年AED产品同比增速达到20%。
除此以外,我国还有久心医疗、北京福田电子、上海光电等公司布局AED产品。
四:结语
实际上,AED这一细分领域所反映的只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进军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技术的不断提升,还有更多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正在往国产化替代之路大步迈进。
与此同时,受益于产业的发展,以迈瑞医疗为代表的自主研发模式和鱼跃医疗擅长的外延并购扩张模式,也完美地体现了当下我国医疗器械领域的不同成长路径。
参考资料:1、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百度百科2、黄金四分钟,百度百科3、华创证券,《深度研究报告系列二:国产AED市场大有可为》202102224、中信证券,《迈瑞医疗:中国智造,世界领先,品牌化、国际化享誉全球》,201812115、国金证券,《鱼跃医疗:四大优势构筑长期竞争壁垒》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