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院士座谈|程书钧:治疗病人的肿瘤——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

癌症,是持续危害人类健康的元凶之一。人类与肿瘤的斗争已经持续了两百余年。从放疗、化疗,到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人类对肿瘤的研究正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深入到基因层面,为肿瘤的研究打开了新世界。

在攻克肿瘤病毒的同时,研究者发现,宿主因素(即肿瘤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程书钧提出,带瘤(带病)生存是目前学界的重点研究方向。“加强宿主抑制肿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杀灭肿瘤的治疗,这可能代表了未来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战略”程书钧说。

11-1.png

程书钧在溶瘤病毒创新药研究高峰论坛现场做主题报告

肿瘤不是局部病变,肥胖、衰老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肿瘤的产生,是人类在攻克肿瘤问题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从胚胎发育到染色体不稳定,程书钧表示,肿瘤的产生有20多种学说。目前看来,基因突变学说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主流派。对于癌症的基因组分析显示,有数百个癌症驱动基因。除了基因突变,还有其他一些疾病可能引发肿瘤,比如心血管疾病等诱因。

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因素是衰老。程书钧介绍,数据统计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在0~39岁组处于较低水平,肿瘤发生率不到2%,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大量的肿瘤患者在60-70岁以后。

11-2.png

PPT截图

2020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论文指出,人类本身也会产生可能促进癌症进展的物质,一种丙酸盐代谢副产物methylmaronic acid(甲基丙二酸)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积累。这种物质可以增強癌细胞的侵袭性,促进癌症发展。

对此,程书钧认为,肿瘤是人衰老过程中,外界有害因素对细胞损伤逐渐累积,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为主导的宿主因素从盛到衰、平衡失调导致的整体异常疾病。具体表现为细胞老化、细胞自噬能力下降、免疫系统老化、肠道菌群异常、炎性衰老、干细胞修复能力下降等。

另一个值得现代人注意的肿瘤预防因素是肥胖。

程书钧介绍,肥胖可能所导致的患病包括食道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首先,是肥胖会影响许多激素和生长因子的水平,比如肥胖人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和瘦素水平会升高。此外,性激素在肥胖相关肿瘤中也起重要作用。  由于脂肪组织是性激素合成的重要场所,性激素水平过高可使子宫内膜癌和绝经后的乳腺癌发病率增高。

与此同时, 肥胖者常伴有轻度炎症状态,脂肪细胞会产生一些促炎性因子,而慢性炎症会促进肿瘤发生。“因此,避免肥胖在肿瘤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程书钧说。

11-3.png

PPT截图

综上,在程书钧看来,更应该在肿瘤防治领域引起重视的,是宿主因素。“我觉得肿瘤不是一个局部的疾病,是一类与衰老过程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系统疾病。”

超五成癌症病人发生抑郁,良好的心态更有助于肿瘤防治

在程书钧看来,科学的营养、合理的运动、宜居的环境与良好的心态,都是能有助于延缓衰老和预防肿瘤的宿主因素。其中,程书钧尤其强调“良好的心态”在肿瘤防治过程中的重要性。

以一项试验为例,程书钧介绍,通过心理干预治疗的乳腺癌转移患者,其生存率明显高于无心理干预的治疗的患者。

另一项有3497名患者参与的研究表明,癌症病人出现抑郁的概率达到54.9%,远高于非癌症病人的概率(17.5%)。与此同时,发生抑郁的癌症病人, 其死亡率比无抑郁的癌症病人死亡率增高22%。

一项在小鼠身上的试验同样佐证了上述结论。两组对照组小鼠在居住、饮食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交流、娱乐的小鼠相对无交流、娱乐的小鼠具有更小的肿瘤。

11-4.png

“在临床上也有些患者,一听到得了肿瘤,立刻就开始焦虑。”程书钧认为,一副健康的身体并不是单纯靠补充营养就可以形成的,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及时调整,适应新的动态平衡,这种心理上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一个健康的心理源于自身的自信心和永远有所作为的责任感,人在精神上永远不能退休。”程书钧说。

带瘤(带病)生存,把晚期转移癌变成慢性病治疗

围绕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靶向药、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也随之诞生。但仍应看到的是,靶向治疗的效果有限。程书钧表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肿瘤细胞,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一样,这是肿瘤的异质性所导致的。即使是靶向药,也只能部分的杀死肿瘤细胞。此外,耐药性也是导致靶向药彻底解决肿瘤问题的原因之一。

治疗肿瘤是否要彻底清除癌细胞? 能否彻底清除癌细胞的发生? 是近年来程书钧一直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大部分与衰老相关的疾病都可以长期带病生存,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在药物和其他治疗方式无法彻底根除肿瘤病症的如今,带瘤(带病)生存应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11-5.png

“我们应该做到一种思路的转换,即从治疗病人的肿瘤,到治疗带肿瘤的病人,把晚期转移癌变成慢性病治疗。”程书钧介绍,一项针对前列腺癌的研究显示,90岁及以上死亡的患者有50%的概率在尸检中检测到前列腺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老人并非因前列腺癌而死。

程书钧强调,思路的转换需要在临床上增加交叉学科的大夫,在治疗肿瘤患者的同时,注意其他疾病的综合治疗,从整体的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对此,程书钧建议,应建立资源队列库,对生存质量好和不好的肿瘤患者进行真实世界大数据比较研究;对身体神经免疫等整体功能评估研究, 建立高通量、快速分析基因、蛋白质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先进技术平台;进行综合研究的现代生物信息分析系统及 AI技术系统;最后,医学人文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的技术革命,探索新的肿瘤医疗-康复模式。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癌症年发病406万例,整体粗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在2030年提升中国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如何正确面对肿瘤、治疗肿瘤,事关人民健康安全。程书钧认为,加强宿主抑制肿瘤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杀灭肿瘤的治疗,这可能代表了未来一种肿瘤治疗的新战略。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珠海横琴)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51631号

公司地址:珠海市横琴新区艺文一道66号8楼文化工作室8155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