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称胰岛素不再涨价,甘李药业直面三巨头丨胰岛素国内应用100周年,糖尿病预防需重视
礼来承诺胰岛素不再涨价
在昨天的美国健康委员会听证会上,委员会主席问里克斯和诺和诺德和赛诺菲是否可以承诺不再提高任何胰岛素药物的价格。
仅有礼来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里克斯做出回答,承诺不会提高公司现有产品的价格。与此同时,诺和诺德首席执行官Lars Fruergaard jrgensen表示,公司只能致力于将价格涨幅限制在“个位数”。赛诺菲首席执行官保罗·哈德森回应说,公司有“负责任的定价政策”
这三家公司控制着超过90%全球胰岛素市场。这三家公司都面临着多年的政治压力,要让糖尿病患者更负担得起胰岛素。今年3月,它们各自宣布将大幅降低其最广泛使用的胰岛素产品的价格。
礼来公司说,从5月1日起,它将把它的赖脯注射液定价为每瓶25美元,Humalog和Humulin注射剂的价格从第四季度开始减少70%。
诺和诺德表示会降低标价从明年开始,其for Levemir和Novolin胰岛素降价65%。
赛诺菲的降价计划则表现为其最畅销的胰岛素药物Lantus的价格下降了78%,其短效胰岛素Apidra的标价下降了70%。
胰岛素三巨头仍然坚挺
2021年,全球胰岛素市场规模估计为203.5亿美元,预计从2022年到2030年将以1.5%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扩张。由于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和配方的进步等因素,胰岛素市场正在增长。然而,越来越多的处方药物可能会减缓市场增长。
但是胰岛素市场并没有这些麻烦,因为其专利特殊性和生产难度远超其他处方药物。一直以来胰岛素的研发生产销售都由诺和诺德公司、赛诺菲公司和礼来公司等公司主导。
正是因为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长效胰岛素产品主导了糖尿病药物的市场。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和地乐得分别由礼来公司公司、诺和诺德公司和赛诺菲公司开发。这些产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其需求有望拉动市场。
当然三巨头在胰岛素的研发方面也从未停止。例如,Fiasp(诺和诺德)是门冬胰岛素和烟酰胺(维生素-B3)的混合物,可以改善药物的初始吸收。Afrezza (Mannkind)是市场上唯一能获得的吸入形式,大大减少了市场对针头和注射器的需求。此外,Oramed Pharmaceuticals的口服胰岛素胶囊正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预计该公司将于2023年第四季度提交BLA。
而且这些领先企业还拥有产品专利保护,在保护期之内,仿制药公司难以撼动他们的地位。例如,赛诺菲为Admelog提交了74项专利申请,以加强其地位。因此,仿制药玩家在这个空间里的生存机会几乎为零。
国内胰岛素企业悄然崛起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患者人数在全球居首位。截止2022年底,国内糖尿病成年人患者约有1.16亿,大约在十个人中间就有一人身受糖尿病困扰。据药融云数据库显示,2021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销售额达到575.71亿,其中糖尿病注射制剂略高于口服降糖药,分别占比55.66%与44.34%。
目前国内胰岛素注射剂仅诺和诺德一家就霸占了40.98%的市场份额,其次是赛诺菲(11.53%)、礼来(8.26%)。但在国内药企中,通化东宝、甘李药业也不甘示弱,冲在最“前线”,排名四、五名,占比均在7%左右。 其中甘李药业在国内胰岛素研发地位较为超前。
4月28日晚间,甘李药业披露2023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5.58亿元,归母净利润0.5亿元,虽然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9.13%、56.55%,但国内制剂销量显著增长,同比上升173.98%,销量增长对收入的正向影响,基本抵消了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
在国家胰岛素集采中,甘李药业六款产品均高顺位中标,中标产品价格下降,其中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最大的产品——甘精胰岛素注射液(长秀霖)的价格下降幅度超60%,对其国内制剂产品营业收入影响较大。
2023年第一季度甘李药业研发投入1.51亿元,占营收比达到26.98%。重点研发项目中,GLP-1受体激动剂GZR18在美国处于Ⅰ期临床试验,在国内处于Ⅰb/Ⅱa期临床试验阶段。另一款超长效胰岛素周制剂GZR4在美国获批Ⅰ期临床试验,在国内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通化东宝也不甘落后,目前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转让等方式引入了多款新型降糖药物。包括全球首款SGLT1/SGLT2/DPP4三靶点抑制剂、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THDBH110/111,相关适应症除了降糖外,还覆盖了减肥、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多种适应症。
对于国际大热的长效和口服胰岛素,国内也有不少企业进行布局,例如4月25日,天汇生物的新药口服胰岛素肠溶胶囊国内上市申请正式获得CDE受理。信达生物合作研发的IBI362(GLP-1R)激动剂已进入Ⅲ期临床,甘李药业自主研发的GZR18、石药集团引进的TG103、恒瑞医药自研的口服液体剂型SHR-2042等GLP-1R激动剂均已进展至Ⅱ期临床。
在仿制药方面,随着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的中国专利即将到期和已到期,华东医药、翰宇医药、通化东宝已经提交利拉鲁肽仿制药的上市申请;诺泰生物、天吉生物申报了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登记申请,丽珠集团、九源基因、中美华东等企业跟进。
国内应用胰岛素100周年
今年是胰岛素在中国临床应用的100周年。在4月11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暨胰岛素临床应用百年纪念”研讨会上,回顾了胰岛素从发现并应用到至今的历史节点。
1921年,人类首次成功发现并从动物体内提取出有活性的胰岛素。次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取得成功。
1923年,北京协和医院开出了我国第一张胰岛素因苏林处方,标志着我国首次使用胰岛素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
2021年,国家首次针对生物药进行集采。集采涵盖了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共16个通用名品种,中选胰岛素产品平均降价48%。其中,价格降幅最大的是礼来生产的三代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降幅近74%。
据新华社报道,这次集采全国医疗机构首年采购需求量约2.1亿支,按集采前价格计算,涉及采购金额约170亿元,集采后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90亿元。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提高,患病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于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79岁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由2011年的9000万增加至2021年的1.4亿,增幅达到了56%,我国18至29岁人群中II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达2%,30至39岁人群达6.3%。
百年前胰岛素的规模化应用,开启了医学界与医药工业界的合作创举,使糖尿病从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变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疾病。如今,科技仍将会是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措施治疗糖尿病,提升患者依从性,使更多糖尿病患者用得起胰岛素。
也希望国内企业尽早完成更好疗效的胰岛素制剂研究,尽早打破国外三巨头的垄断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