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从三文鱼到疫苗,医药如何防割韭菜

疫情公告的不断更新下,三文鱼终于一雪前耻。但能不能接续卖好,要看其他替代性背锅动物何时出现了。从蝙蝠到穿山甲再到三文鱼,新冠病毒已经被安排了三家,哪家更有可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谈疫苗的研究过程,在传统疫苗中有一类叫减毒活疫苗。比如天花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都属于减毒活疫苗。这些疫苗是活的,但已经经过减毒处理,接种后能有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能力,可以使机体产生免疫。

为什么减毒活疫苗能产生免疫却又不传染人?因为已经减毒,相当于只留下了它生存功能,却减去了传染能力。

常规的减毒过程,有三种。

一是体内外传代减毒

我们在药企工作的都知道一点,培养基适用性要用到标准菌株,而且明确规定是五代以内。从中检所出来的冻干粉相当于0代,培养一次就是一代。为什么要规定代数?这里怎么不讲究“千秋万代”?因为生物在传代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一些基因会缺失。所以标准菌种使用要求五代以内。病毒和人类也都是这样的,曾爷爷和孙子的样子相似度一般远低于爸爸和儿子的。

传代减毒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卡介苗,是当年巴斯德研究所把牛型结核杆菌接种到甘油胆汁马铃薯培养基上,历经13年,传代230多次,使得治病能力丧失而免疫力有效。

二是诱变减毒

我们都知道物理或者化学方式,可以使得生物发生变异。比如射线对于人体的影响,比如太空培育植物种子,比如亚硝基胍处理伤寒毒株。

三是低温培养筛选低于人体体温的毒株

2020版本药典中,关于环境浮游菌、沉降菌及表面微生物用TSA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摄氏度,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原因就是在GB/T 16294-2010中TSA培养微生物的温度是30-35摄氏度。这样一下子降低10摄氏度,细菌能生长吗?改变温度,微生物的生长能力大概率会被抑制,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所以低温筛选毒株就用了这种思路。

我们知道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所以如果我们把病毒适宜生长温度改到更低温度,让其对温度敏感。在操作中,是将病毒接种到细胞中后,置于低于36-37摄氏度的温度培养一定代数后,再降低到更低温度,比如33摄氏度,培养数代后,再降低到更低温度。等病毒适应了这些低温,我们就称之为冷适应毒株。接种到人体后,因为是37摄氏度,所以温度敏感使得无法具有致病性,但具有免疫性。一些流感病毒疫苗就是利用了这种方式来制备。

也就是说,一种微生物适应温度如果是低温,那么高于其适宜温度的环境会限制其正常生长和致病。

说到这里,我们再谈蝙蝠、穿山甲和三文鱼就容易理解了。蝙蝠的正常体温是40多摄氏度,穿山甲一般是低于35摄氏度,三文鱼的正常环境温度低于20摄氏度。当然以上三者的温度都是百度搜的,不是来源知网,其准确性可能有偏差,但我们也可以做出温度排序:蝙蝠>人>穿山甲>三文鱼。

既然如此,为何三文鱼还引起这么大阵仗?

因为当时有一句“三文鱼案板检测出新冠病毒”,漏了一个关键点“处理三文鱼的工人无一感染”。这就很有意思了,他说的不是假话,但具有局限性,使得我们很多人把这当成了全部信息。

有时候,不清楚全部背景信息下,单凭一句真话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假象。比如麦角中毒一度在历史中发生,中毒者会有莫名其妙的瘟疫感、幻觉产生,手指等变黑坏死。在中世纪被称为“圣安东尼之火”,因为圣安东修道院的僧侣发现有人得了这种状况后,只要在修道院祈祷和忏悔就能消退那些症状。但离开修道院后,还会再次发生。可以想象当时民众的观点,这是圣地啊,肯定是离开圣地后,我们堕落了,所以神来惩罚我们!

但实际情况呢?当时民众中毒是因为吃了被污染的黑麦,而修道院则种植小麦和大麦。人的食谱从被污染的黑麦改为安全的小麦和大麦,症状自然消退。

如果不去分析他们的食谱变化,往往就视为神力。能说他们撒谎吗?不能,因为他们根本没关注食谱的影响。但作为2020年的人类,遇到类似的状况,要有分析能力,当觉得和自己的知识体系相冲突时,要看下给出的信息是否足够多。如果只是一个单一信息,那极有可能会掩盖真相。

比如有人说吃了某类药,新冠好了,那要分析一下他的症状属于轻症还是重症,毕竟轻症是可能自愈的。是只吃了这种药还是吃了好多种药,毕竟只有明确所有用药才能进行分析。

如果只听说某医院用了某种药,病人康复率极高,就冒然去购买相关股票,那么可能只有被割韭菜了。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