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加速进行时!
国家基药目录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不出意外,本月底或下月上旬见分晓!
据了解,前不久南方某地会议上,相关意见稿初稿已经在范围审阅。现行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是在2009年原卫生部等9部门制定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卫药政发〔2009〕79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目前来看,随着形势的变化,现行的管理办法调整属于正常。尤其是在现行的基药退出机制方面,预计将参考医保目录调整的相关要求,将药物经济学等相关因素参考在内,基药进、出机制更加严谨。不难看出,新一版国家基药对药物的可及性、安全性、有效性的权衡比较超过以往,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将成为新版基本药物制定的重要依据,品种遴选的科学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那么,基药目录进退,今年哪些品种将迎来利好?前期业内流出的5个调整方向如下:1、传染病方面用药;2、慢病以及癌症、肿瘤转慢病用药;3、常见疾病用药;4、以疾病为主导方向,确实患者无药可用,需要对症治疗的,要选择最合适的范围;5、主要看产品价值,临床终点指标的改善,能够使患者的长期生命质量能够得到提高,以能治愈为标准。
结合上述五个方面,还有哪些药品会优先进入国家基药?个人理解最新版国家新冠肺炎治疗方案所列药品在已经全部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的基础上,不排除一次性全部进军基药目录。近日国内少数极个别地方新冠肺炎疫情有所反弹,尤其是印度等国疫情居高不下,将新冠用药纳入基药加强境内新冠疫情防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至于业内牵挂的中成药,笔者理解,此次中成药会大批量进入国家基药。如果了解信息、有着敏锐观察力的朋友可能会看到,近日,国家最高领导人在视察某地时明确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除此之外,基本药物目录的调入调出一定会参考近年来的几个目录,包括《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及《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
那么,什么途径能够进入基药目录?相对于医保目录公开遴选,基药目录下一步是否也会参考医保目录遴选我们无法枉下定论,但事实告诉我们,准备工作要提前。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国卫药政发〔2019〕1号文)要求,各地要充分认识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对于基本药物遴选、药品采购、临床合理使用、国家药物政策完善等的重要意义,依托现有设施资源,主动开展工作。以基本药物为重点,优先考虑儿童用药、心血管病用药和抗肿瘤用药等重大疾病用药,编制工作方案,建立评价基地,开展临床综合评价,推动形成综合评价结果产出的关联应用机制。
最后,进了基药是否就意味着市场春天的到来?我们必须明白,医保控费是大前提,也是政治任务。进了基药,仍然要面临带量采购与限价挂网、价格联动的压力。2021年到2022年,各省新一轮药品带量采购中,首先在采购目录的制定过程中,尤其是地方50目录的制定中,新版国家基药目录被纳入已是板上钉钉。从整体的招标采购趋势来看,招采组织方一方面把过评品种价格降下来,实现控费替代,一方面把基药配备地位提上去,实现供应保障。至于其它品种,交给市场进行充分价格竞争,同时,对药物的使用监管链条会继续延生到医生的每一张处方,因此,就算进入了基药,只能说是获得了市场准入门槛的保证,并不代表量的保证。企业还是要有清晰的产品规划与定位,基于自身的认识,自己定位于哪个细分市场,资源和定位目标之间有什么差距或存在什么问题?最关键的是,如何研判基药的市场前景以及对基药是否有一整套的产品推广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基药在其治疗领域是否具备相应的竞争资源与匹配能力。
进了基药是好事,但前提是要想明白,切勿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