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叠加,医药连锁公司仍有长期投资价值
在面对新冠疫情、处方药外流、医药电商等外部因素时,各大医药连锁公司的业绩表现如何?
随着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断搅局,未来医药连锁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还有多大?
一、2020年业绩大比拼:大参林摘得桂冠,老百姓低于预期
A股五家医药连锁公司中,2020年大参林以145.83亿总营收、10.62亿净利润摘得“双桂冠”,其次为老百姓(139.67亿)、益丰药房(131.45亿)、一心堂(126.56亿),“四大药店龙头”总营收均突破百亿。
2020年12月上市的“新贵”健之佳,也公布了首份财报:实现总营收44.66亿元,同比增长26.58%;实现归母净利润2.51亿,同比增长49.39%,业绩相当靓丽。
2021年一季度,大参林继续以40.6亿总营收领衔第一,老百姓(36.38亿)和益丰药房(36.3亿)则不相伯仲。
从2020年和2021Q1业绩增速看,大参林和益丰药房表现最佳,2020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高达51.17%、41.3%;同时,2021Q1两者净利润增速也均超过21%,因此股价表现也最好。
大参林、益丰药房2020年全年涨幅分别高达82.04%、73.14%,截至5月11日收盘,两者总市值分别达到480亿、458亿。
另外,一心堂2021Q1净利润增速高达27.28%,仅次于益丰药房,靓丽业绩叠加低估值优势突出,深得资本市场青睐,年初至今涨幅达20.6%。连锁药店“新贵”健之佳虽然营收规模较小,但业绩增速也较高,2021Q1净利润同比增速达20.94%。
相比之下,“四大药店龙头”之一的老百姓,无论是年报还是今年一季报业绩都不达预期:2020Q4和2021Q1单季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8.8%、13.06%,而且销售毛利率还是五家企业中最低的,因此股价表现也最差(2020年全年涨幅38.18%,2021年初至今更是大幅下跌13.74%)。
归其原因:一是新店、次新店的亏损影响,同时2020年新店多开于下半年,在疫情和新租赁准则(租赁总费用从直线摊销改为前高后低)影响下盈亏平衡周期延长;二是公司对于数字化的投入以及相应的人工费用对利润有一定的影响;三是今年一季度,公司经营面临疫情物资需求变化,以及春节就地过年、部分地区感冒药限售等影响,行业面临短期压力等。
二、无惧电商冲击,连锁药店开疆拓土、线上渠道收获颇丰
虽然医药电商不断冲击,但连锁药店却越开越多。同时,近年来积极布局线上渠道的医药连锁公司,也收获不错成效。
“四大药店龙头”新增门店情况:
益丰药房2020年净增门店1239家,2021年一季度净增门店288家;
一心堂2020年新开业门店1155家,2021年一季度新开业门店372家;
大参林2020年净增门店1264家,2021年一季度净增门店431家;
老百姓2020年全国新增门店1734家,2021年一季度全国新增门店793家。
从门店盈利情况看。大参林的坪效数据最好,2020年华南地区的月均平效高达2884.46元/平方米,其次华中地区、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月均平效也都超过2000元/平方米。
这主要由于,大参林的大部分门店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截至2021Q1,直营门店4672家,占总直营门店数量比重77.13%),参茸滋补品等单价较高产品销量高,2020年销售毛利率达38.18%,为各地区最高。
相较之下,定位于“药店多元化探索者”的健之佳,开设的便利店、药妆店、中医诊所、体检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多种业态,日均坪效是五家公司中最低的。
归其原因,主要在于健之佳从事的药品、保健食品、个人护理品、家庭健康用品、便利食品、日用消耗品等健康产品的连锁零售业务,销售毛利率(34.18%)和销售净利率(5.46%)都不高。
线上业务方面,近年来积极布局线上渠道的医药连锁公司,均收获良好成效。
益丰药房最早于2013年开启医药电商业务,2016年成立电商事业群,2019升级为新零售事业群,下设B2C、O2O、CRM、互联网医疗、处方流转、电商技术等各新零售业务线事业部。
财报显示,2020年公司O2O多渠道多平台上线门店超过4400家。同时,公司去年互联网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同比增长114%。
老百姓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私域微信小程序等多渠道发展线上业务。2020年与林芝腾讯签订战略合作,通过腾讯互联网基因的加持,助力公司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发展,从而实现公司“新零售”的战略发展。
2020年,老百姓线上渠道销售2.89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65.7%。新零售线上业务销售额1.23亿元,同比增长144%;其中020到家业务整体同比增长126%;B2C业务同比增长248%。
一心堂则致力于打造全渠道经营模式,目前已上线一心到家O2O业务,自建一心到家、一心堂药城、积分商城等程序。此前,公司还与京东健康合作,全国六千余家连锁药店将全部上线京东健康旗下O2O购药服务“京东药急送”等。
财报显示,一心堂2020年电商业务总销售1.97亿元,是2019年电商业务总销售的2.7倍。同时,公司O2O业务门店数达到4816家,覆盖率达到门店总数的66.84%,O2O业务覆盖面遍布10个省份及直辖市。
大参林则着重于构建处方+新零售的销售闭环,使线上问诊和药房线下配送无缝对接,实现O2O、B2C和电商业务持续增长,2020年线上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0%。
除此以外,强抓传统电商平台大促节点的爆发的健之佳,2020年线上渠道营业收入总计达4.61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06.71%,增速远高于门店线下销售增长率,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10.33%,线下线上全渠道业务稳健快速增长。
三、线下实体渠道销售仍是主流
除了发力线上以外,处方药外流、分级诊疗、“双通道”等政策都将长期利好连锁药店企业的发展。
5月10日,为了解决患者购医保药品难问题,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公布《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
所谓“双通道”,就是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在医疗机构买不到纳入医保的药品,可以在药店买到,并且享受和医疗机构同等的报销政策。这也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医保药品的供应保障范围。
在此之前,医药连锁公司早已抓住处方药外流的红利,布局医保门店、院边店、DTP药房等。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DTP委员会的预测,我国DTP及处方外流市场2020年总销售额约为750亿,未来五年预计总销售额超过2500亿。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老百姓的直营门店中医保门店占比89.96%,院边店占比11.05%,DTP药房145家,特殊门诊399个,为承接处方药外流占得先机。
大参林则充分利用院边店、DTP药房、O2O等渠道承接长处方外流,处方来源包括长处方、电子处方流转平台、互联网医院、第三方App等渠道。截至2020年,公司拥有595家院边店,较去年增加37个门店;医保定点资格门店占比达82.30%,含大病统筹及门特门慢定点资格门店。
益丰药房与一大批处方药厂家建立了良好的处方药合作模式,建立了专业处方药DTP药房以及慢病管理专业药房。
截至目前,公司开设了DTP专业药房40余家,经营国家谈判指定医保报销品种80个,医院处方外流品种近400个,与超过100家供应商建立了DTP/DTC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慢病管理专业药房426家等。
但另一方面,长处方落地以及互联网医疗加速发展等,也对医药连锁公司产生一定的影响。
今年4月1日,国家卫健委医管局发布的《关于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意味着长处方落地后,医院的慢病用药销量将进一步提升,加上互联网售药份额飞速扩大,对DTP药房会产生不小的冲击。
为此,医药连锁公司近年来也在大力布局慢病健康服务,借助执业药师来提高慢病管理覆盖范围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连锁药店不仅以化学药、中成药等药品销售为主,在专业服务、及时性和便利性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优势。而医药电商则以保健品、器械等非药品为主,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便利和价格等。
另外,前面提到的医药连锁公司布局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借助线下庞大的实体药店渠道网络,实际上比单纯的B2C医药电商,更有配送效率的优势。
可见,医药电商和连锁药店实际上存在非常明显的互补、差异化特性,而非互相替代、非死即伤的关系。
四、我国医药连锁行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正如前文所言,目前我国医药连锁行业存在诸多挑战,但也有不少机遇。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医药连锁行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根据《2019年度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药店连锁化率为55.34%,行业连锁化率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药店》杂志和智研咨询的统计数据,2019年药品零售连锁百强企业销售额占到零售市场总额的42.1%,连锁企业平均门店仅44.4家。相比欧美等连锁成熟国家平均1000家以上的平均连锁规模仍显著偏低。
2019年,美国前三大连锁药店门店数量合计超过21000家,最大的连锁药店公司CVS已拥有超过9900家门店,销售额达到2568亿美元。
根据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榜信息,2019年中国连锁药店百强销售额达1863亿元,在总体零售规模的集中度提升至40.9%。但相较于美国、日本等成熟市场,美国零售药房前三强市场占有率达87%,日本前10强的占有率70%,国内药品市场的整合才刚刚开始,并购扩张等仍将长期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五、结语
总结来看,处方药外流、分级诊疗、“双通道”等政策刺激,加之行业集中度不高,未来我国医药连锁行业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尽管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医药电商企业会对医药连锁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更多的是互补、差异化的态势。同时,头部连锁药企也纷纷选择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未来线上线下模式也会成为行业主流。
由此可见,医药连锁上市公司仍有长远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