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从华海药业,看未来中国药企的全球化之路

4月9日,华海药业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较上一年同期,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增长6100万元-8800万元,同比增长45%-65%.

8-1.jpg

在席卷世界的这场疫情风暴中,华海药业在几样重大利好的支撑下,迎风耸立,一扫阴霾,有望随着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而恢复快速增长。

医改制度下的赢家

过去,华海在国内的销售能力较弱,存在国内销售人员不足,销量与研发、注册和质检环节不匹配等劣势。而带量采购的推行大大削弱了这一劣势,为华海的行业洗牌带来了良好契机。

2019年4月1日,全面执行第一批4+7城市25个品种的集中带量采购,华海药业有6个产品中选,合同金额2.8亿。

2019年9月,第一批品种的联盟地区扩围带量采购华海药业中选7个产品,合同金额3亿左右,大部分在2019年12月份或者2020年初开始履行合同,开始采购。

2019年12月,第二轮集采份完成招标33个品种,华海药业的安立生坦片和盐酸多奈哌齐两个品种中选,预计会在2020年推进采购。

在国家两批集采品种中,华海药业共有9个中标品种。其中,赖诺普利和氯沙坦钾2个品种(均为降压药)为华海独家中标。

据华海药业负责人评价,虽然国内制剂“4+7”带量采购中标产品销售数量大幅增长,但价格相对较低,收入增幅较小。

高壁垒制剂优势

华海凭借原料药制剂一体化评价等优势,今年第一季度有5个药品(安立生坦片、盐酸舍曲林片、左乙拉西坦片、阿立哌唑片和恩替卡韦片)通过一致性评价。截至目前,华海药业已上市制剂品种19个,原料药28个(获得NMPA批准文号)。

华海在生物药和创新药开拓领域加大研发投入。2019年一至三季度,华海研发投入为3.14亿,占营业收入的7.38%,同比增长11.38%.

同时,公司多个生物药和新药研发项目顺利推进,截至2020年2月,公司有1个1类新药正在上市申报,1个2.2类新药、原化药1.1类新药正在临床阶段,十余个4类化药正在申请上市。

在化学仿制药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背景下,生物药和新药竞争格局显著优化,华海以降压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抗痴呆药等为重点,提高产品的专业壁垒和行业壁垒,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或将成为公司新的盈利增长点。

缬沙坦事件逐渐结束,欧盟恢复出口

一直以来,华海药业是全球范围内的沙坦、普利类原料的第一大的供应商,产品获得欧美市场的认可。但华海药业2018年经历了缬沙坦杂质事件的影响,被禁止向欧美出口,国内的缬沙坦也停止销售,公司的业务和财务都遇到较大的挑战。不过,华海在发现该情况后,立即主动告知客户和相关监管机构,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少损失。

经过国内质检体系的完善,以及华海对技术升级改造后,2019年底,欧盟相应出口禁令(厄贝沙坦原料药、氯沙坦钾原料药和缬沙坦原料药)被解除。3月26日,华海药业在国内进行的新一致性评价补充申请获批,至此,缬沙坦原料药及制剂可以在国内进行销售。目前,只有美国仍未解禁。

目前,华海已拥有60多个美国ANDA批文,随着缬沙坦事件结束,或将计划每年申报10个品种,在未来3-5年消耗国内过剩的产能。但谁也没能料到,今年年初的疫情爆发,以及即将到来的逆全球化浪潮接踵而至。

疫情危机加剧逆全球化

逆全球化现象早在前几年就初露端倪。随着疫情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收到强烈冲击,以欧美为首的各国建起“城墙”,更加强调自身“经济主权”,各国推行政策已助资本回流本国。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

短期来看,疫情+逆全球化促使对外贸易紧张,订单量减少,部分企业无法正常生产;随着多国企业迁出,或将加大我国的企业调整成本。

从长远来看,外企的迁出对于我国企业抢占遗留下来的市场份额十分有利,同时有机会向外企产业链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发展。

海外之路,难走但是得走

各国逆全球化,国内市场带量采购,医药企业销售额井喷难度加大。除了国内和欧美市场,通过进入一带一路布局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许多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还很落后,而国内大型药企在人才、资金上都有充足实力,可以长期投入等候回报。并且不是所有的回流都需要长远的过程,一些针对当地疾病的药品和小型医疗器械的销售,在短期内就能带来回报。

药企同样面临的挑战,也包括当地基础设施的落后、交通运输的不发达,甚至有可能会发生的社会动荡、社会变乱,以及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此外,药企还必须对项目涉及的营商政策和相应法规进行预估,平衡风险。

对于企业,既要保持自信,开拓通路,也不能盲目乐观,沉迷自负。

就拿日本来说,出资22亿美元鼓励日企回到日本的计划十分空洞。一方面,这22亿美元来自用来刺激经济的“一万亿美元计划”,只占总数的1/500;并且,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贷款,实际发放的国债仅占总数的1/6.而日本自身尚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高、国内配套产业不足的问题,且不说产业链的搬迁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单就时间来看,外企迁出花费的时间恐怕早够国内企业补占了。

就目前来看,日本提出的鼓励计划,主要是用来消除国内外对日本掩盖新冠疫情而产生的负面舆情的额度,其很大程度上是要在舆论上起作用,在行使过程中面临巨大问题。在政治层面上,跟美洲大哥翻脸是不可能的,可是在经济层面,资本是聪明的,又有哪个市场能替代中国呢?

话虽如此,也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放松警惕。比方说,原料药作为国家医疗的命脉,西方国家很有可能加重投入,逐步回迁相关产业;甚至有可能通过加增关税、严厉标准等手段,把基础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个黑天鹅事件会以什么方式、什么时间发生、发生在哪。

虽然面临重重困境,但华海抓住医药改革的契机,弥补自身短板;紧贴市场需求,提升行业集中度;还有通过安全性评价、技术优势、成本优势紧紧抓住庞大的海外市场。华海度过了缬沙坦事件,却仍然面临疫情下逆全球化。

作为企业,无论在研发、生产还是质检,把基础工作做足做细,查缺补漏,稳中求进,这是企业的资本和底气。在有限全球化的当下,企业如果能抓住一带一路的建设,紧跟国家脚步,适应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迎来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