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再换将:医药人流通还是撤离?
一百多天,副总经理再度辞职。
今年把年度目标定为活下去的不止个人,也包括企业。3月31号,哈药股份发布公告,董事会收到副总经理魏双莹女士辞职报告。
本身辞职属于正常现象,而且辞职缘由也是个人原因。但回顾上位副总经理的辞职时间,只是三个月前,2019年12月12日。副总经理级别,不同于普通员工,能下定决心辞职,并非易事。
鉴于今年的疫情,医疗行业并不如外界看待的那样光鲜。确实有企业能在疫情的危机中一展身手,比如快速研发出检测试剂盒的丽珠试剂、供不应求的3M口罩等等,不一而足。但毕竟是少数,普通门诊的关闭,零售药店的线下的人流不足,其他病种住院数量的减少,都影响了医疗行业的正常运转。
有些企业的产品,针对症状可以做些缓解,不管是对国内还是对国外,捐助了大量药品。确实赚到了巨大的口碑效应,但这些都是属于成本投入,而非实打实的利润,至于后期能不能依赖口碑效应形成市值,都不是能确定的。当一个行业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那么企业必须从成本角度考虑产值,高薪人员的离开也就情有可原。
上月亚宝药业为缓解现金流压力,高层、中层、基层均调低薪资,不同意降薪的免职。当然亚宝属于收购引发利润减少,和一般的市场份额降低有所不同。但可以得出,收购、并购等资本融合已经无法保证被各界看好。
疫情加国家政策的变化,受冲击最大的属于医药销售人员。疫情之下,没法去做客户拜访,业绩下滑,你既然发挥不了任何作用,降薪;疫情之下,根本不用去做客户拜访和客情维护,业绩却没变,看来是我们产品真的好,有没有你影响不大,可以试试降薪。所以2020年,在医药代表圈里掀起了一股兼职风,比如帮忙联系招募新药受试人员,比如开课做网咖培训,比如开公众号培训如何写文章,比如开始兼职卖保险。甚至因为视角不同,发生了一些观点冲击。有人鼓励来学副业,有人质疑被贩卖焦虑割韭菜。
不同于少量总经理级别的决策性作用和资源整合,医药行业更多的是一线,是普通员工,他们面对的是更细节化的工作。公司的规模也影响着他们的具体工作属性,在上市公司中,46.49%的企业规模达到1000-5000人,初创型公司有40.54%集中在150人以内。相对于大公司的员工岗位模块化,小型医药公司人员更趋向于身兼多职。这也就意味着,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的人员流通存在一种隔阂感。你觉得我太死板,我觉得你不切实际。要冲破这个状态,需要个人有更硬的专业技能,“你或许看我不爽,但你需要我。”
另外一点,医药行业的薪资与同等学历背景下其他行业相比,算不上是高薪资。根据贝壳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房地产经纪人,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角色房产中介,从业年限3-5年,年均收入能提高到11.68万元。在医药企业3-5年,拿到这个数的,绝对不多。但我们的平均学历却比房地产经济人高很多。77.41%的专业研发岗位对学历要求是硕士以上,要求博士以上学历的93.38%也是专业研发岗位。可以说,医药行业的研发,是靠坚实的学历背景支撑着。而再牛的学历属性,也无法弥补医药行业与房地产的巨大差距。
疫情中,民众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对医疗健康做出反思,这属于悲痛中对行业有利的一个方面。更多的新型医疗服务方式会产生,可以吸纳一部分医药人。此外面对市场份额压力,一部分小公司的兼并或者破产会常态化,这就需要一批医药人转型到投资并购方面。其次是医疗大数据不断在制药、器械甚至保险行业拓展,未来医学经理、技术顾问、营销人员,会被从药企、医疗器械、高校等领域挖掘出来。这或许对于迷茫的医药人是个略感安慰的消息。
毕竟只要有人在,医药行业就要运行下去。这是行业特点,也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资料:
《医药健康行业人才白皮书》
《2019经纪行业人才白皮书》
《2019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