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新冠病毒感染者抗病毒药物供应是当务之急
2月4日王曼丽等在中国最牛杂志Cell Reserch发表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的论文《Remdesivir and chloroquine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cently emerged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in vitro》,文中公布7个药物的药物活性数据,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CC50,半数细胞毒性的浓度,数值越高说明对细胞的毒性越低
EC50:半数有效浓度,数值越小说明对病毒的抑制效果越好
SI:选择性指数,为CC50与EC50的比值,数值越大说明成药的可能性越高
以下为各药物在Vero E6细胞中48小时不同浓度的活性变化图







从该活性数据表中,不难看出,在细胞水平上瑞德西韦和氯喹成药性最高,法匹拉韦虽然CC50与SI均不佳,但在埃博拉病毒的小鼠动物实验中,法匹拉韦100%有效。
1月31日,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布,美国一例患者在接受瑞德西韦治疗后迅速好转的消息也进一步证实瑞德西韦抗击新冠病毒的潜力。为让读者更直观的感受,看一下瑞德西韦和氯喹在显微镜下的效果图。
从上到下依次为瑞德西韦组、氯喹组、DMSO对照组的明视野观察、核蛋白染色、核蛋白/Hoechst染色图。从上图能够清晰的观察到瑞德西韦、氯喹由低浓度到高浓度对病毒抑制的变化情况。
2月4日李兰娟院士亦公布其团队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成果:
(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
该信息大概率是阿比朵尔与达芦那韦的EC50值,如果真的是EC50值,则对比Cell Research公布的几个抗2019-nCoV数据,阿比朵尔病毒抑制能力与萘莫司他相当,高于利巴韦林、喷昔洛韦、法匹拉韦,低于硝唑尼特、瑞德西韦及氯喹,达芦那韦的病毒抑制活性则低于上述所有抗病毒药,因为李兰娟院士并未公布细胞毒性数据,故无法进一步比较成药性。
下图为阿比朵尔、氯喹、达芦那韦、法匹拉韦、萘莫司他、硝唑尼特、喷昔洛韦、瑞德西韦及利巴韦林的分子结构和三维结构。

众所周知,药物细胞实验研究是药品疗效研究的第一步,其作用更多是提示药品的潜力,最终哪个药品能成为2019-nCoV的解药还需要临床实验验证。
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匹洛那韦/利托那韦复方的细胞试验研究,但已有应用匹洛那韦/利托那韦治愈新冠患者的先例,河南卫健委1月31日宣布3例患者在服用匹洛那韦/利托那韦等药品后治愈,2月2日泰国宣布应用匹洛那韦/利托那韦+奥司他韦治愈新冠患者。
截止2月5日,全国确诊24449例,疑似23260例,死亡493例,治愈967例。确诊病例首次超过疑似病例,说明疫情控制拐点即将到来。从钟南山院士肯定新冠病毒人传人才刚刚过去17天,近千个治愈病例和近五百个死亡病例,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新冠病毒发病凶猛且迅速,用药得当可能会迅速消灭病毒从而治愈。如此,迅速确定新冠病毒的有效治疗方案、减少死亡病例、增加治愈病例无比重要。
据悉,2月4日2843盒瑞德西韦运抵国内,瑞德西韦三期临床正式在武汉启动,入组761例,其中轻、中症患者308例,重症453例,将开展严格的随机双盲试验,以评价瑞德西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761例才占确诊人数的3.1%,所占比例极小,对未入组患者开展“同情用药”,增加药物供给,或更多尝试氯喹、法匹拉韦等抗病毒药物治疗迫在眉睫。
考虑RNA病毒的变异迅速,是否可以对患者采用鸡尾酒疗法,如果治疗无效加快抗病毒药物的更换频率,至于不良反应问题,因用药时间短,且都是已经在国内或国外批准上市的药物,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并不高。
综上,国内外都在努力寻找治疗2019-nCOV的治疗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疫情当前,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保障感染者抗病毒药物的供给,开展同情用药,尽可能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更多种类的抗病毒药物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