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创新与产业融合,聚焦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与发展
2024年11月30日,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广州盛大召开(点击查看详情)。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分论坛众星云集,汇聚了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专家学者、产业领袖,围绕“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主题展开讨论,旨在推动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深度融合与产业化进程,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与效率,为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药促会抗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代表主办方致辞,并主持了第一阶段的议程。
中国药促会抗肿瘤专委会秘书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肿瘤新药I期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薛俊丽担任第二阶段主持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院长马骏院士在报告中分享了《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培养青年人才》。他详细介绍了鼻咽癌的临床治疗流程,并重点讲解了人工智能(AI)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通过AI深度学习,团队成功将鼻咽癌的放射治疗勾画从人工操作引入智能化时代,显著提升了治疗的精准度、同质化水平和效率。马院士团队基于中国本土的临床数据,制定了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标准,进一步提升了国内患者的诊疗水平。同时,在增效治疗方面,马院士介绍了如何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T细胞抗肿瘤活性,开发新型治疗方案。马骏院士强调,科研与临床进展的推动离不开青年人才的培养,团队通过人才与项目的相互促进,不仅加速了创新研究,也为未来医学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郑利民
冯晨
李子明
王润东
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基因功能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郑利民教授带来了题为《髓系细胞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塑造》的报告。郑教授强调,尽管PD-1/PD-L1抑制剂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疗效局限,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免疫检查点。郑教授指出CAR-T细胞治疗在实体肿瘤中的效果仍受限,主要受肿瘤微环境复杂性的制约。他还提到髓系细胞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双重作用,既有免疫抑制功能,也可促进肿瘤进展。通过对肝癌患者髓系细胞的分析,郑教授开发了一种评分系统,帮助临床判断免疫治疗应答。郑利民教授总结,未来免疫治疗的关键是调控免疫微环境,发现新的靶点,提升免疫细胞的抗肿瘤能力。
高博医疗集团副总裁、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执行院长冯晨,在发言中介绍了高博医疗集团的研究型医院模式及其创新实践。集团依托高瓴资本投资,致力于推动临床转化和临床研究服务,建设了多个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医院,专注于提供高效的临床实验平台。高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实验设计与数据管理效率,缩短项目执行周期,同时建立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联盟,推动技术平台与新靶点的开发。冯晨强调,研究型医院的发展将促进医药研发与临床诊疗的深度融合,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
上海市胸科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子明教授,在发言中深入探讨了基因检测在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精准诊疗中的应用,强调了EGFR、ALK、ROS1等靶点的检测及相应靶向药物的临床进展。他指出,基因检测已成为肺癌精准治疗的关键,尤其在早期和晚期患者中。李教授提到,NGS技术将成为未来的主流,但其应用仍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随着新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不断发现,精准诊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潜力,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靶向药物仍是临床中的挑战。
镁信健康高级总裁王润东,重点讨论了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终端医疗险”模式与医保进行深度融合。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占比仍然较小,主要集中在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且这些保险大多依赖医保身份报销。王润东强调,随着DRG改革的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必须与医保错位发展,特别是在重大疾病领域,要以自费身份就医,以避免DRG的打包付费限制。他提出,商业保险应与顶尖专家、先进治疗方法和药品供应体系结合,提供“合理且必须”的医疗服务,避免过度医疗。
最后的主题讨论“三医协同推动中国抗肿瘤药物水平提升”环节,由马军教授主持,薛俊丽主任、罗氏制药全国市场准入部副总裁罗丹、华东医药首席医学官徐俊芳、醴泽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张勇共同参与讨论。薛俊丽主任强调,创新药物应更贴合中国疾病谱,避免单纯模仿西方模式,提倡结合本土特点拓展适应症。罗丹副总裁指出,罗氏将中国纳入全球战略,强调基础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需错位发展,共同推动创新药物的普及和基层医疗能力提升。徐俊芳博士强调,药物研发应源于临床需求,转化医学是连接研发与临床的关键,呼吁加强中国常见肿瘤的创新药物研究。张勇先生从投资角度提出,医疗作为消费板块的重大组成部分,在驱动中国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国家应该给予创新药械特殊的支付方式,商业保险应与基础医疗保险形成联动互补,为中产阶级提供高品质医疗保障。马军教授总结道,“三医协同”不仅是口号,需要在政策、市场和产业之间形成实质性联动,共同推动中国特色肿瘤临床治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