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第1天,在双黄连的槟榔中盛开了一朵金银花
『最大的诱惑,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罪恶,而是那些伪装成最大善意的恶魔。』
要不是我去搜索了下,还真的不敢相信“槟榔”已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推荐处方中。
一级致癌物都上阵抗病毒了,这新花样,是要以毒攻毒?
处方槟榔非口嚼槟榔
莫慌,此槟榔为《中国药典》收录药材,为成熟槟榔的干燥种子,类圆形的薄片,需经去杂、浸泡、润透、切片、阴干的炮制过程,起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之功效。
并非幼果,病人口服服用,没有咀嚼。
确实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里有提及,但它只是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的推荐处方中的一味药。恰被地挑了出来,带些节奏巧妙宣传了。
其次,抛开剂量谈毒性又来了?方案中明确写了槟榔入药用量为10g,长期、大量咀嚼槟榔,可增加口腔癌风险。
《湖南地区食用槟榔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湖南人槟榔咀嚼率达到38.42%,小至3岁,大至71岁都会嚼槟榔。与此同时,2017年肿瘤数据显示,湖南口腔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列入湖南男性癌症死亡前10。
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在湘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调查发现,45位口腔癌住院患者中,就有44人长期、大量嚼槟榔。
而口腔癌手术都是大手术,做七八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要把下颌骨打断拉开,不乏因口腔癌切去部分软腭和三分之二舌头的例子。
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槟榔果、槟榔嚼块列为一级致癌物。槟榔素具有潜在致癌性,花、藤含致癌物,槟榔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包括槟榔鞣质、活性氧等。
在咀嚼过程中,可产生槟榔碱和槟榔次碱,两者发生反应,可产生强大致癌物——亚硝基胺。
这样的危害,却是槟榔企业至今不愿承认的。留意下图片中公众号名字——中国果协槟榔分会?
卫健委的文件是一个意思,到了槟榔协会这优化一下,意思不一定是原来样子了。疫情期蹭热点、发国难财的妖魔鬼怪盛行,病毒的带货成交率,简直比李佳琦和薇娅双倍效果还要好。
是治病,还是搞促销?
时下的双黄连,从疯狂抢购到请勿自行服用,也是闹。藿香正气口服液、金银花颗粒、绿茶等也被刷上了热搜,清库存进行中。要我看,抢药还不如去买这些药的公司股票,赚钱可能性还更大一点。
形同非典时期的白醋、板蓝根,日本地震后的中国抢盐,背后无一不是趁乱赚个盆满钵满的商家。
不可否定,大众有点病急乱投医。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获取信息的手段有限,听信专家、大媒,阅读理解能力也没那么强。看不到“可能”,也不懂“抑制”。
先入是为主,辟谣靠边站。朋友开导,反正没药,安慰剂能起到广谱镇定效果,利于稳定还利于拉动经济,何乐不为?
我更愤怒了。我知道这个结果,可在稳定和发展面前,理性、科学、真相,就不重要了么?
xx列入研究处方,这句话很正常。科研本就包含多种可能性,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反复试错、探究和最终获得正确途径的曲折过程。
在科研工作的初步阶段,博眼球也成,谋私利也罢,但因此造成了导向偏颇,矛头指在科研工作者头上,稍显不公。
相信新疗法可能涌现的更多机遇,谨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谨记——吃瓜需耐心~
参考资料:
1.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68(6): 394-424.
2. Adelstein D, Gillison M L, Pfister D G, et al. NCCN guidelines insights: head and neck cancers, version 2.2017[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17, 15(6): 761-770.
3. https://www.drugfuture.com/Pharmacopoeia/CP2015-1/365-366.pdf
4.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2020-1-27
5.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5571573/d127PIMMAYKVrbkgUdi3sKdgFCBSHXpHWobF8AuQsKhcaFMk2opzHh8OkXfERsrcGovwThlUPc_kbYz9HuWBAxZ0s8t5OxOoyiilm5ObxVJWPaaA4ZbgAE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