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慢病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期

1、不久前,刚刚上市的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产品,甘露寡糖二酸(GV-971),再一次把广大群(gu)众(min)的关注点,拉回到了医药行业。

目前,中国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最多的国家,2050年将达2800万人。截止2017年,阿尔茨海默症逐渐成为中国人的第5大死因。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统计,目前全球约有4800万患者,每3秒钟还将增加一个新病例。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开发该类疾病治疗药物,成为大家乐此不彼研究的对象,毕竟,除了攀登人类医学史的另外一座高峰的荣誉之外,6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但是,这仅仅是广大慢性疾病中的一种,中国每年心血管市场450亿,糖尿病437亿,慢性肺呼吸梗阻274亿,肿瘤1800亿……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医疗费用开支,它将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沉浸在个人、企业、医保局的成本清单里面。

2017年,美国公共卫生支出总费用达到了GDP的17.9%。但是,这一数字在中国,只有不到6%。中美两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却差不多。我们的人口相对年轻而健康,尽管医疗体制总体资源和欧美国家相比有些不足,但保障了大部分的基本健康水平。

而这个6%,在“大健康”、“健康中国2030”等一系列字眼下,随着国民健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又会涨到多少呢?

2、目前,国家为了应对整个慢病管理带来的挑战,作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在慢病用药的药价这一块,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在过去的2018年,对于医疗行业,大家可能会忘记连续十几个涨停的药明康德,会忘记18年的诺贝尔奖和国内上市的两个肿瘤药有关,会忘掉长生生物的罚款和《药神》的剧情,但是买过医药股的人,一定记得12月6号这个日子。

吃了钱不够的苦头,国家医保局从抑制流通商利润的两票制政策开始,就想尽一切办法来降低药品的利润空间,尝试在药企的利润和积极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2018年12月6日,以上海等11个城市为试点的带量采购政策,用市场+计划经济的手段,稳定了一些治疗领域的药价。

首先,对于目标医院,该政策明确了一种病的某一类治疗药品只能有一家进口和三家仿制药企参与投标;其次,医保局规定了目标医院只能用中标者的产品,并完成每年的用量目标。

这样一来,没有其他产品的竞争,让药企在价格上有充分的缓和的余地,不少药企都不得不以一个极低的利润空间,来换取一整个领域的用药产品。

对于整个行业来讲,医保局既能解决一个疾病领域千万个玩家(产能过剩),又能让药品定价混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药价虚高)的局面得以改善。

2018年,医保资金结余700亿,这不得不说是医改中一系列降价政策的很大一个成果。

到2019年,带量采购政策已经在国内全面铺开,全面保证了医院渠道药品的价格和供应,为整个慢病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资支持。医保局保证了慢病用药的可用性(长期买得到)和可及性(长期买得起)。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医保局每年从药企和医药流通商身上刮下来的700亿,和日益增长的各种慢性病患者所需要的医疗支出来比,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从2010年到2040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产生的经济总值将达到10.7万亿美金,相当于2010年国内经济生产总值的68%。

这个数字的背后,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国内慢病患者会越来越多,另外一个是慢病治疗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3、2019年10月,北大公共医学部发出的一则国内肥胖人群报告发出后,朋友圈里有一部分群体明显活跃起来了,他们就是做减肥产品的微商。

报告指出,我国全年龄段的人群,肥胖率都呈一个急剧攀升的趋势,中国的肥胖人口位居世界首位,有4320万肥胖男性和4640万肥胖女性,分别占全球的16.3%和12.4%。

一拿到这些信息,微信公众号上的各种类型文案纷纷上线,“纯天然”、“复合萃取”、“高效排毒”和其他各种循证医学才有的名词交相呼应,让人不得不佩服现在的“神药”,都懂得跟上循证医学的时代,开始各种“喜提”三期临床研究结果。

这些微商的文案,浮夸归浮夸,但短期内,让国内慢病患者成倍增加的,是因为因为肥胖、饮食失常和吸烟等一系列客观因素。

肥胖提高慢病发病风险已成为医学界的共识,每增加10Kg体重可带来12%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长,而2018年,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数由5470万人增长到7290万人,增长率33.27%。

而且,正因为这些环境因素,国内的慢病正在越来越“年轻化”,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代表的患者,逐渐向二十几岁,甚至十几岁的趋势发展。

此外,慢病最大的特点就是症状以及治疗花费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愈加增高,越到后期进展越严重,这个在长时间国人一直淡薄的预防意识下,显得格外严重。

但以上讲的,都仅仅是疾病本身带来的医疗支出,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患病带来的生产力的下降,以及需要为病发带来的风险性做的预防,会让这个支出无限放大。

4、慢病的未来,预防和健康教育是关键,干预和管理是关键,而不能仅仅靠扩大医保这个钱袋子。

建设并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教育宣传以及薪酬激励,来保障全科医生等医疗资源的完善;

用科学的制度,来落实分级诊疗等政策的落地,保证基层和城市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借助互联网和医药产业的融合,来构建新的医疗服务模式,用信息化技术来不断的为医防资源赋能。

中国医改仍在进行中,未来的大健康到底是一个产业,还是会变成拖累,就看这关键的几年了。

人才和资源供给+制度+创新科技,这是解决一项社会问题的不二法门,一个行业如此,一整个国家也是如此。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