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4+7国采大时代,医院与零售市场迎惊天巨变

目前,4+7国采已发展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带量采,第一批产品已经进行了两次报量、两次报价。

首轮结果公示31个有25个产品中选,成功率81%。其中:过评仿制药22个,占88%,原研药3个,占12%,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降价效果明显,“专利悬崖”显现。

第二轮价格公示,中选产品价格在首轮报价平均降幅52%基础上,平均降幅再度下浮25%,价格公示后业内一片哗然。

17-1.jpg

首轮中标结果在4+7采购范围内基本上是从2019年4月1日全面执行。那么,国采时代中选产品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本文通过四个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四个区域;阿托伐他汀20mg、氨氯地平5mg、厄贝沙坦75mg、恩替卡韦0.5mg、氯吡格雷75mg、孟鲁司特10mg、右美托咪定2ml:0.2mg七个产品在公立医院和零售市场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与总结。

说明:选取六个降幅排名靠前、临床与零售市场均份额较大的重点产品的主流规格,一个注射液剂型,基本上涵盖了4+7国采的诸多方面信息。

1、中选与原研和其他非中选产品终端市场格局变化

所有人都知道,国采规则之下市场格局一定会发生巨大变化,但是具体会发生哪些变化是比较模糊的,下面我们给出第一份数据,四个区域中选产品与原研和其他的终端市场数据变化明细,如图;

表一:中选产品医院终端数据变化

17-2.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表二:中选产品对应原研产品医院终端数据变化

17-3.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表三:中选产品对应其他企业医院终端数据变化

17-4.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总结:1、原研全线下降:通过表二可以得出来一个初步结论,原研产品市场份额在国采机制下全线下降,2017年--2019年数据对比下降幅度为60%以上,终端医院市场下降幅度显著。

同时,也有一个现象,就是2017年--2018年下降幅度也非常之大,这应该主要是受到药占比和控费的影响。

由此可见,国家大力控费的成效显著,国采意义重大。

2、非中选国产全线下降:相对于中选产品和原研的下降,目录内中选产品的国产竞品下降幅度更是惊人,2017年--2019年下降幅度基本在80%以上,这里还包括2019年一季度的销售数据。

由此可以看出,在国采规则之下,未中选产品和未过评产品在临床终端的市场份额会很快消亡殆尽。

3、中选产品市场向好:北京嘉林是阿托伐他汀除原研外市场份额第一,正大天晴是恩替卡韦除原研外市场份额第一,从数据上见两个企业都选择大幅度降价来抢占市场,销量变化暂时看不出来,但是市场规模急剧萎缩。

除上述两个产品外,其他产品原有市场份额只有一点点,孟鲁司特钠、氯吡格雷、右美托咪定份额上升十分明显。

综合上述观点和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临床终端来说只有国采努力争取中选一条出路。未中选产品一方面期待下一次准入政策变化,比如第二轮的入围规则,另一方面寻找规则以外的非公市场,那么非公市场呈现什么样的市场格局变化呢?

2、中选与原研和其他非中选产品零售市场格局变化

因国采产品的报量都是临床终端医院的报量,并不包含零售市场的销量,但是市场从来就是这么不讲道理,也并不存在一个泾渭分明的明确界限,那么在国采规则之下,中选产品与其对应的原研、非中选产品在零售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表四:中选产品在零售市场变化

17-5.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表五:中选产品对应原研产品在零售市场变化

17-6.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表六:中选产品对应非中选产品在零售市场变化

17-7.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表七:中选、原研、非中选临床、零售终端市场变化

17-8.jpg

(数据来源于艾美达数据库,作者整理)

总结:1、零售市场布局趋势已成:中选、原研、非中选企业的零售市场销售额全面上升,不管是上面说的药占比、控费问题还是国采的规则驱动,布局院外市场已经成为口服固体制剂的必然选择。

如果,我们的医药市场最终向欧美日方向发展,那么院外市场的爆发采刚刚开始,如何布局好院外市场是摆在企业发展之路上的一道问答题。

2、趋势明显增幅不够:通过4、5、6、7四张图及其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个现实,相对于临床终端的销售额下降零售端虽在增长,但是,远远不能弥补临床终端市场的销售额下降所带来的整体影响。

换句话说,在过评、集采、省带量采、控费、药占比、DRG等诸多一系列政策的执行下,企业必须寻找到适应政策发展的一条道路,这关乎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3、大胆假设:如果、过评产品进入国家集采,未过评销售金额大的产品进入省、市带量采,常规产品进行全国最低价联动,那么原有产品的命运可想而知。

我们设想一下五年之后,现在平均每年过评产品在150个+,这还是在新3、4类没有发力的前提下,五年之后将有近2000个以上通用名化药被集采+带量采。

那么,没有受到影响,没有被大政策波及到的产品还能剩下几个呢?

国采是让老百姓用上好药,放心药的重大举措;是医药企业转型的外部推动因素之一,这过程中企业是回避还是拥抱?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