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行后,薪资增幅约60%”,制药人转行指南
虽然目前很多行业都有保生产、促就业的迹象,但和制药界并无半点瓜葛。此外,老牌制药企业看似不正经的造口红、卖眼影等小动作,也验证了这个行业尴尬的状态,“高学历、高监管、高要求”和“高利润”没有半点必然关系。根据新浪医药的一篇文章不完全统计,目前十几家老字号药企都跨界经营。纷纷试水向临近行业靠拢发展,化妆品、食品、器械因其监管的相似性成为大家涉足重点。
截图来自新浪医药文章《玩跨界,造新潮,老字号药企在想什么?》
药企通过试水转行来谋求发展,对制药人个体而言,同样有这个需求。当收益不再稳定增加;当面临的风险远超过获益;当承受的压力无法释放;当家庭支出需要一个更大的经济来源;当你能看到的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一份甚至跑不过通货膨胀的退休金,转行或许真的需要考虑一下了。
当然,最开始考虑的不是转行,而是跳槽到别家药企,想通过跳槽获得较大幅度涨薪。毕竟当薪资收入影响到人家夫妻关系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也只能和老领导道声,“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我要跳槽了,您老自己个儿浪去吧亮去吧。
制药界里一直有个不上台面的说法,之所以不转行,不是因为舍不得,而是因为很多人实在不知道离开制药界能干啥。真要有个能干的了,而且薪资高的岗位,立马就激动了,“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变脸速度比渣男都快。
转行和跳槽都是件不能公开讨论的事,尤其当主角是自己时,只能同特别亲近的业内朋友商量一些细节。和老婆商量是有风险的,万一跳槽失败,可能会被骂“啥也干不了,活着啥用?”中年人,可能需要不经意间疏远家人,来保障家庭的稳固。
经过几个月的猎头介绍、朋友介绍、投简历面试,你就会发现在医药行业要想获得更好的职位、薪资目前难度很大。毕竟当行业不景气时,更多高端人才会选择隐忍,只要不降得很明显,那我就以静制动。而且需要等待机会,职场金字塔越到顶层职位越少。高薪岗位就算有空缺,竞争也很大。如果还想在医药行业干,又要跳槽获得大幅涨薪,那工作地点可能就无法固定在某单一地区。三四十岁,好不容易在一个城市安身立命,不方便去别的城市发展,所以,只好选择另外一条路,看看相关行业有没有机会。
人到中年,不可能完全抛弃之前的积累。如果从零开始,那样肯定拼不过职场小鲜肉。所以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同属食药监管理的相关行业都在优先考虑范围之内。
既然考虑其他行业,那首先要对医疗器械、保健品、化妆品等行业做一些了解。看一些行业报告,看哪些是头部公司,它们的主营业务,规模等,从而判断该行业目前的情况。其次了解所在城市有哪些公司在该行业发展不错。另外提前熟悉一下该行业的法规,比如我做质量的,原来在药企是GMP,那准备去医疗器械,至少要学习一下医疗器械是执行什么质量体系。最后用心做一份简历,萃取原来的从业经验。重点要能把经验迁移至新行业,证明你是可以胜任准备应聘的职位的。当然,如果有朋友引荐更好,由于改行,原先的猎头资源可能都用不上。
尽管是相关行业,但具体到日常工作,还是有所区别,刚开始肯定有不适感。比如你负责质量部,原来的体系建立经验基本能用上,最大的挑战来自具体检验细节。药品的检验一般都是性状、检查、含量、微生物等项目,当你新进的公司以体外诊断试剂为主营业务,产品检验项目则主要是线性范围、精密度、准确度。药企的经验可能无法全盘转移过来,你需要重新学习一些专用项目,比如校准品、质控品,比如溯源、赋值。如果你进的是食品企业,你还要考虑口感。原先的药企经验只能算半块敲门砖,入门后的自我学习才更重要。
迷茫期的同仁要明确三点:
1、改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即使改行,职场之路也应该保持螺旋式上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大多数人已经输不起。尽量避免波浪线的一会波峰,一会波谷。
2、改行之前,一定要对想去的行业、职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实情。不要凭自己想象觉得是自己理想的工作,否则很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一份工作,行外人看到的都是艺术照,只有业内人才看到素颜。如果看到素颜后你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那才可以行动。看清素颜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找几个业内人进行职业访谈,有机会的话利用周末、假期的时间亲自感受一下更好。
3、改行的前一两年,遭遇内心徘徊想退回原来的行业也是正常的。这就像一个人过河,离开原来的河岸要走到对岸,需要经历一段时间,在河中央是最困难、最无助、最容易质疑自己选择是否正确的时候。但是一旦已经跨出改行的步伐,内心就要坚定一点,一直往前走,或早或晚你总能走到对岸。
另:之前有见药企高层吐槽,培养的人才好多被医疗器械公司高薪挖去了,“翻番,我们根本比不了。”本文内容是根据采访转行人士烨子老师而撰写,感谢烨子老师对本文的付出与指导。最后公布一下烨子老师转行后的薪资变化,“综合计算,增幅大约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