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这波舆情该怎么办?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患者一年吃掉百亿元保肝药,然而为何国外根本没这药》的报道,现阶段保肝药作为处方药纳入医保,并大量滥用。
文章中罗列了抗结核药联合治疗方案,保肝药属于指南中不存在的药物,但却花费了病人大量的资金。看罢文章,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保肝药意义不大,其经济效益远超治疗用途”。发文7小时,浏览量已接近十万加,而且特意点名了水飞蓟宾类产品,这估计让该类产品企业如坐针毡。
我们在药监系统管网查询了此类产品企业,约有上百家。

企业规模有大有小,那么面对此次针对性质疑,药企应该如何处理?
方案一:坐视不理
这是很多企业会主动或者被动选择的方式,只要没点名我们公司名称,就和我无关。反正媒体又不是监管机构,能奈我何?而且主动回应容易引火上身,大家都不急,我干嘛主动露头?
效果点评:可能会度过一段平淡期,然后相安无事。但这次发文的中国新闻周刊,不同于其他小媒体,其影响力毋庸置疑。无论药代还是开药医生,都会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病人无法得知药品是否有效,医生无法得知病人是否看过该曝光文章。为了避免压力,医生会选择不开或者少开此类药物,药代则可能会转换产品或者退出保肝药市场。所以,这种方法目前行不通。
方案二:说文章不实
这里有个问题,由谁回应比较合适。你以为是给兄弟企业出头,兄弟企业可能觉得是你想当老大。同行拆台,从来不新鲜。行业协会回应?行业协会确定在民政部登记过了吗?万一是山寨协会,那就是给对手送子弹。
效果点评:这篇文章总的说来是科普性质的行业评论。但结尾留下了活口,没标参考资料文献。我们都知道,如果写文章,怕别人质疑不实。要把参考文献资料标记下来,让文章可靠性有保障。作者此次不写参考资料,有两种可能,一是文章绝对翔实,不怕质疑;二是文章可能有问题,不敢漏料。如果质疑文章不实,可以从参考资料入手。文章真实性,数据可靠性,是入手角度。看下原文是如何描述的,如有企业采纳,请发下红包作为公关费用。谢谢
方案三:赶紧道歉,尽可能降低舆情热度,避免被监管部门盯上
药企为了推销产品,积极给各类治疗指南委员提供支持,无可厚非。但其利益输送过程是否有行贿嫌疑,则需要甄别,还有一点,如何保证专家说的话,都是实事求是。根据临床数据,你的药治愈率88%,我发文章上写88%,没事。写99%,就属于数据错误学术不端。这种带有方向性的学术不端,要说企业能摆脱嫌疑,是非常难的。
效果点评:这件事从两方面入手,并不是只针对病人道歉。当然可能有的企业公关比较楞,根本没打算向病人道歉,只针对监管方道歉,这类企业不在此次讨论范围。向病人道歉的原因,一是损害了病人知情权,损害了病人健康权;二是平息民意。民意只能柔性平息,不能压制。向监管方道歉认罪,这里面行贿、回扣估计都是有的。而且搞不好会扣上恶意骗取社保经费的帽子,所以企业务必要慎重。
方案四:删文......
这是一个很让人恼火的方法。某大学公开为骨折某留学生招募志愿者25人,后删文拒绝承认。“看不到的东西我们就认为是不实的”。这种事情要不得,网络的发达,使得各类信息得以保存,而且敏感度高的媒体人员会对各类文章报道做备份。要想人不知,太难了。
效果点评:可能会删掉。但影响太差,而且可能会引发媒体圈的共振。“删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
你问我最好的方案是什么?大概是拿出临床数据来自证清白吧,没有数据,其他的都是扯淡。如果没有数据支持,在医保控费、人民健康面前,终究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