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核查77家销售费用引发的降价恐慌!
日前(6月4日),财政部网站发布了“开展2019年度医药行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消息,将于6、7两月对77家药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专项检查,重点是核查销售费用。其中涉及20家A股和H股上市公司,77家医药公司中,15家将由监管机构审核,其余62 家则由地方财政局审核。此次检查名单涉及20家A股和H股上市公司。这份文件的发布,让医药生产企业的营销模式提到了风口浪尖上。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次财政部开展抽查,目标就是为综合治理药价虚高,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问题提供第一手资料。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笔者认为只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毕竟对医药公司进行专项检查,很难不让人与药品价格的虚高联想,但是,再往前推,国家医保局也曾经下发过《关于请提供中选药品生产成本等情况的函》,内容主要涉及国家集中带量采购试点中选药品的相关信息,要求相关企业及时填报反馈给相关部门,这就容易令人困惑了,很多事情,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如果是针对药品降价而来的话,应当是几个部门联合开展进行专项工作。即国家卫健委、医保局、财政部、工信部、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此次检查,仅由财政部单独牵头开展,那是为什么呢?背景其实也很简单,最近,某大型上市公司被爆出财务造假,再联想之前某上市公司引发各种质疑,于是,财政部出手,就变得顺理成章,检查77家医药公司用个人的理解,只是一种个体引发局部的现象,就像街道检查卫生,某一个小区脏乱差被电视台曝光,那么这一个区域的卫生检查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并没有太多过多的“想法”
其次,药品集中采购引发的低价传导效应已经达到预期。2018 年底公布的第一批「4+7」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显示,包括厄贝沙坦片、恩替卡韦分散片在内的 25 个品种药物都名列其中,药价平均降幅 52%,最高降幅达 96%。而在低价中标的引导下,许多药品主动降价,像甲磺酸伊马替尼、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等药品价格降幅明显。但因为首批降价过猛,也引发了业内激烈的反弹,虽然官方一再声称“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实施效果总体上好于预期”,但据笔者了解,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已经在不同场合组织相关部门、协会、药企代表、业内学者开展过多次关于药品集中采购的经验总结与下一步运作的设想,如何既能降价、又能保质、还要供应保障又不打击医药从业者的积极性,要做这好四点,已经不是再说说的事情,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摆在药品采购组织方的案头上进行深入研究了。
最后,医药从业者既不要杯弓蛇影,也要经得起阳光考验。在财政部下发此次专项检查通知后,有不少企业朋友找笔者交流,询问这次检查是随机的还是专项的?是固定的还是常态的?虽然两票制、营改增已经轰轰烈烈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是,现在的医药界内,既有靠带金销售灰色利益输送的伪医药代表,也有医药专业背景获得医生信赖的药物信息传递者。既有偷鸡摸狗能赚一笔就赚一笔的药贩子,也有看似光明正大但仍然以开各种会的名义陪吃陪玩陪喝给医生点费用的正规药企。这次检查,笔者理解认为只是一种暂时的随机检查行为,但随着国家为保障医疗保障基金用到实处的举措落到实处之时,“暂时”的也会变成“常态”的,“随机”的就会变成“全面”的。只有自身“合规”,经得起“阳光”考验,才能心中无所畏惧,否则,天天如惊弓之鸟,就算今天不出事,明天也很难说“事情”不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