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双赢” 是主动选择还是异地串货?
作为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最大手笔的医药改革政策,4+7带量采购自2018年底实施以来,备受大众瞩目,国家官员在公众场合表示:4月1日,11个试点城市已经全面启动,截止14日24点,4+7带量采购任务超额完成。
4月16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对4+7带量采购完成情况进行了总结,其表示:4月1日,11个试点城市已经全面启动,截至2019年4月14日24点,4+7试点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的25个中选品种,采购总数为4.38亿片/支,总金额达到5.33亿元,实现了约定采购总量的27.31%,超出预期。这也预示着4+7带量采购任务实现了规定时间内超额完成的目标。
从采购数据看来,市场对此政策反馈是正向积极的。然而,与医保采购数据相对应的,却不只是药价大幅下降、患者药费负担减轻的正面效应,还有患者用药习惯突然改变造成的不适情况,和非试点城市与试点城市的串货情况。
患者主动选择?
21新健康报道,记者访谈北京部分医院后发现,对于4+7带量采购品种来说,医生推荐患者使用中标品种,但不强制,大部分患者依然要求使用原研药,医生尊重患者选择;对于已经替换中标品种的患者来说,部分尚未发现用药不适,但部分使用替换药后住院治疗。
通过21新健康记者的报道可以了解到,在实际临床使用中,患者的满意度尚未达到采购数据所展现的如此美好,那么超额完成是如何实现的呢?
试点城市价格洼地,引发周边患者抢药
“4+7”新政11个试点地区的25种降价药品,也因与非试点地区的巨大差价吸引了非试点区域的患者前来采购。除了进院抢药外,非试点地区患者还可以通过代购、网上购买等渠道买到试点地区的低价药。
仅从百度搜索中查找“4+7城市外地人买药”便有近八千条相关资料和新闻。以恩替卡韦为例,与310.8元的非试点城市价格相比,17.36元的试点城市售价价格差让该药品成为代购们的抢购热门,“70元可以一次帮你拿20-30盒”。
更有网友发现,在一款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发的名为“智慧好医院”的APP上,只需花30元运费就可以买到17.36元/盒的恩替卡韦,这也导致该院的恩替卡韦在放药的1个小时之后就被抢购一空,产生了一药难求的现象。
由此可见,超额完成的销售量,仍需要细化,是哪一种中标药品供不应求?有没有尚未完成销售量的品种?是因为本地患者的强烈需求还是试点城市外地患者(或更加贫困城市患者)前来“抢购”药品?
对于这些试点城市来说,本地患者平均消费相对周边城市处于较高水平,这些患者面临的问题则是如此低的价格,质量有保证吗?这部分患者看重的是更好的治疗效果(副作用小),价格排在疗效的后面。而对于相对消费水平一般的城市的患者来说,低价能够维持治疗则是更重要的选择,价格排在疗效的前面。
试点/非试点城市患者褒贬不一,高价进口药依旧是用药首选
因4+7试点城市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患者能够负担的用药水平也较高,对于试点城市的患者表现出了一定的拒绝态度。不仅对仿制药评论褒贬不一,在用药选择上,即使进口药价格高出国产药数十倍,却仍是患者的用药首选。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天佑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王坤伟表示:“有将近1/3的患者会主动要求使用进口药物。”
以糖尿病患者为例,与进口的格列美脲片的高药价相比,在得知今后可以6.8元的低价使用到同类型的国产药时,试点城市大多数患者依旧相信疗效才是第一位的,认为低价药“用着不放心”。此外,21新健康记者采访到,有药房大夫反馈,一名患者换了4+7中标药中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来抗焦虑,然而情况不仅没有好转,两周后更是直接住进了医院,因此对药品质量、效果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经济水平不同直接决定了患者希望使用高价高质量的药品,还是低价同等质量范围的药品。在化学药品中,尽管仿制药是具有与原研药品相同的活性成份、剂型、规格、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用法用量的原料药及其制剂,仿制药以原研药为对照进行生物等效性对比研究时,参数的置信区间90%在80~125%之内可认为两者具有生物等效性。但是25%的最大差距,则有可能会影响最终药品的药效。在部分地域仿制药即可满足需求,但是在超发达地域,仿制药或许就无法满足需求。
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例,无论从科技成果或者经济负担来看,患者可以选择的优质药品更多,更倾向于用高价换取高疗效的结果。全国各个地区用药水平不同,试点城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试点城市或许并不计较价格降了多少,而是更看重换药之后,患者是否还能维持此前的治疗水平。而非试点城市,则更看重药品便宜了多少,解决了多少经济负担。
上海4+7实行之后,药品断供长达3个月
据第一财经报道,4+7带量采购在上海实行以来,作为上海第三批采购的26个品规药品名单之一的降血脂药—瑞舒伐他汀钙片,在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已断货长达3个月之久。
数据显示,在26个品规药品名单采购量排行中,瑞舒伐他汀钙片2个品规的采购总量为3100万片,居第二,是患者降血脂药品的首选用药。而4+7集采落地后,该药品却在天佑医院出现了长时间的缺货现象,势必会对该院血脂患者用药产生一定影响。
缺货、拒绝替换药、药品疗效质疑以及串货现象,在超额完成任务的数据面前,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对整个医药行业改革而言,单纯的4+7政策现在还没有实现“药企与患者”的双赢局面,数据背后更多的是隐患,想要真正做到惠及百姓的低价安全用药,4+7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21新健康、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