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4+7遇上按病种付费,路在何方
2018年作为医药行业的巨变之年,在相继出台的4+7、按病种付费等多种医药政策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变”时期。
而随着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尘埃落地,其实际作用也开始显现出来:有关数据显示,与去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试点城市药价平均降幅达到52%,最高降幅高达96%。
对于企业来说,还未消化好4+7的余波,紧接着国家试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强力推行。而在药价大幅下降、政策影响不断扩大的趋势下,医药企业双面夹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淘汰困境,想要在行业变革大潮中存活下来,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4+7、DRGs政策相继落地实行,医药企业双面夹击
2018年12月7日,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名单公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在内的11个城市,将作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地区,实行“4+7”带量采购,即实现“以量换价”。
此外,共计25个试点地区通用名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为22个,占比达到88%,原研药3个,占比为12%。4+7政策所导致的药价降幅之大也令业界大跌眼镜,以大牌药企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为例,价格狂降94%,单片价格低至0.62元;浙江京新的氨氯地平单片价格也降至0.15元,医药行业市场黄金时期已成过往,即便高质量仿制药仍难逃大幅降价的厄运。
而仅仅2周之后,国家医保局再次发布通知称,为加快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国家试点,将组织开展DRGs国家试点申报工作,对病种的治疗方案和用药进行严格规定。至此,DRGs也正式结束在我国历时二十余年的探索时期,成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小科普:DRGs
DRGs中文翻译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类,它依据患者所患病种、病情的严重程度、住院时间等因素将参保病患归入相应病组,医保所支付给医院的费用随即确定,再依据个人的报销比例,病患个人支付的费用也即可确定。
以往医院采用项目付费方式,为了多赚钱,往往多做检查、多开药、小病大治,刺激了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而采用诊断相关组付费可以通过科学计算,把每个病种需要花费多少钱都进行确定,医保会根据确定的费用来支付给医院,这样一来,费用如果有盈余,纳入医院收入;如果超标,医院补齐,与住院个人再无关系,这种病组包干方式,一方面将控制医院的过度服务、促进医院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病人看病贵的现象会得到扼制。(来源:网络)
在DRGs的加入下,可以预见,未来带量采购的品种或将全面波及到临床常用的原研药、辅助用药、中药注射剂、抗肿瘤药物、血液制品,以及其他占用大量医保资金的品类中,药企原有销售模式将被重构。对于缺乏高品质产品的药企而言,市场空间将会被急剧压缩,如果不能通过研发创造出具有价值的创新药,或是市场生命周期较长的高质量仿制药,就只能走向被淘汰的结局。
谋变方能破局,艾美达助力药企转变发展
与政策的急速变动相比,一直只关注于自身产品在医院销售的药企则处在较为被动的位置。但企业应该认识到,在政策变动的冲击波下,市场缝隙及发展机遇依旧存在。
在DRGs在全国全面铺开以前,为企业留出了市场缝隙,能否抓住机遇则成为未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以4+7中标通用名药品为例,25个品种中,每一个品种又有其他产品可以进行替代。例如: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中标,用以治疗高血脂,但患者情况不一,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可能会使用其他类他汀药物。因此,即使政策进行了规定,但医院仍旧可以在保证中标药使用量后,合理选择使用其他他汀类药物,这就给予了药企发展的市场缝隙。
DRGs全面铺开已成定局,试点在一波一波的进行,药企需要在最后一波冲击来临前,迅速选择合适的仿制药和创新药进行研发生产,以品质及速度抓住市场先机,从而谋求破局之道。而在立项之前,企业则需要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评估出产品的生命周期及研发价值,避免卷入价格厮杀战中。更需要以新的思路来应对政策的变革,不仅要掌握某个病组,在某个领域的产品组合销售的可能性,更要明确各DRG组的费用、自费情况、住院天数等数据,结合DRG组成本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策略规划,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药企转变发展,进行产品研发之际,必然需要想一份全面深度的市场研究报告,艾美达作为专业的行业研究机构,拥有丰富的产业政策研究经验,能够通过精确的定量+定性分析,为企业立项提供优质的医药市场动态报告,助力企业找准研发方向,抓住市场机遇,从而成功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