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为何医药政策一出,相应版块应声狂跌?

2018年的股市是不平凡的一年,尤其是对于医药板块来说,新年初始便跌了个措手不及,还未大涨,又遭遇中美贸易战,本以为能在医药板块躲过此劫,目前看来成了狂跌的加速器。在股市涨涨跌跌中,中国医药政策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期,小编带领童鞋看一看A股医药制造板块在政策的影响下,走势如何?

3-1.jpg

首先,我们简单梳理部分月份的主要政策发布:

2月 按病种付费

3月 国家政府部门整改-医疗保障局正式成立

4月 加速进口药上市

5月 优化审评审批

9月 国家4+7带量采购传出

可以看出,随着重磅政策陆续出台,医药板块股价也应声涨跌。小编选取跌幅最显著的2月份和9/10月份,探究这两份政策为何在医保板块引起如此大的跌幅。中美贸易战就不在本文详述了。

2月7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发布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病种推荐目录的通知

此后,A股医药制造板块应声大跌。

按照要求,其中130种疾病被列入,《医保付费病种目录》为推荐性目录,主要为各地提供病种选择。各地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医保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发展等实际情况确定医保付费病种范围,但应确定不少于100个病种。按病种收费标准包含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诊断与治疗等全部费用,即从患者入院,按病种治疗管理流程接受规范化诊疗最终达到疗效标准出院,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诊断、治疗、手术、麻醉、检查检验、护理以及床位、药品、医用材料等各种费用。

按病种付费的实质是医疗支付方式的变化,对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部门先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制定出每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社保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即医疗机构资源消耗与所治疗的住院病人的数量、疾病复杂程度和服务强度成正比。简而言之,就是明确规定某一种疾病该花多少钱。从中节省医疗中不必要的开支,缩减费用,提高治疗率。

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政策,却引来医药板块大跌,这又是为何?

按病种付费后,医院本以药品和检查为收益的项目,成为了负担成本,即便进行了省级或市级招标采购降价,在药品进院时,仍然卯足劲进行大规模二次议价。因为一旦二次议价成功,形成的差价将可以贴补医院亏空。招标已是降价,二次议价后将形成更低的价格,轮番杀价后,药企合理价格难以保全。

仿制药将面临的危机不言而喻,同时,创新药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按病种付费执行后,临床路径和用药指南将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忽略它们相当于直接放弃市场,医院和医生在构建药品种类时不考虑规定范围以外的药品,同时监管部门也会严苛限制使用其他药品。在这种疾病用药品类健全后,创新药想要及时进入医院并使用,难度加大:一是价格、二是用药情况、三是改变医生用药习惯。无论哪一方面,均对创新药进院方面产生层层阻碍。

因此,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均会面临进院难的困境,这就等于无法获得足够销量,成本无法在有限时间内收回,对于企业来说,优质的可持续发展越发艰难。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按病种付费后,医药板块股价应声大跌。

9月11日

国家医疗保障局主导下的试点联合采购会议确定了联合采购要求及操作方法,并同时公布了第一批带量采购清单

受此影响,A股医药板块在随后的两天连续领跌,多股出现较大波动,甚至港股市场也不能幸免。

根据方案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大连、广州、深圳、厦门、成都、西安11个城市将成为此次的采购地区,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含视同)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入手,国家组织开展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按照“国家组织、联盟采购、平台操作”,以联盟地区公立医疗机构为集中采购主体的带量采购。方案体现了“不分质量层次,唯一中标,70%市场份额”的思路。根据方案,将拿出试点城市60~70%的市场份额给中标企业,剩余用量的30~40%,各医疗机构仍可采购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的其他中标、挂网品种。其他企业只能分享剩余30~40%的份额。

方案明确,优先采购国家带量集采中标品种,确保1年内完成合同用量。各地药品采购管理部门负责督导医疗机构按量签订购销合同;卫生健康部门监测并定期考核通报医疗机构的实际使用情况。企业自主选定配送商业,按照协议报库存备货,不能保证质量和供应协议量的,要罚到生产企业不能承受的地步。在回款方面,确保医疗机构及时回款,医保基金在总额预算的基础上,按不低于采购金额的30%提前预付医疗机构用于给生产企业付款。

本次国家医保局主导的带量采购,把11城市公立医院70%的市场拿出来,其目的是促使仿制药降价,替代原研,明确采购数量,落实以量换价,避免此前药企屡屡遇到只招不采、回款慢等问题,为中标企业提供保障,从而从根本解决患者用药负担问题。

政策出台的初衷也很好,但是医药板块却仍然大跌,为何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都会引起医药板块的震荡?

首先,入围门槛包括质量入围和供应入围,质量入围原则上已通过一致性评价为标准,供应入围是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供应稳定性等,换句话说就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和原研药入围。

采购方式分为三种:

入围企业3家及以上的,采取招标采购的方式;

入围企业2家的 ,采取议价采购的方式;

入围企业只有1家的,采取谈判采购的方式。

最终在企业看来,是血拼价格,尤其是三家以上企业入围的品种,若不亮出地板价,则无法中标,无法中标意味着失去11个城市70%的市场,而这11个城市的销售约占全国市场30%左右,即11个城市70%的市场份额在全国范围内是占据21%左右的份额。

另一方面,若这些中标价“不幸”与全国其他非试点省份招标价格联动,采购量却又无法保证,企业必须要考虑价格降幅,是保20%还是剩余80%的市场。若价格过低,也会面临成本倒挂,无法满足供货等情况,毕竟11个城市的配送量,非一般企业可以满足。

进一步考虑,今年中标了,明年还会继续中标吗?若大型企业本身年度销量就很大,已在11个城市有不少市场,额外增加的11个其他城市份额并不会造成太大负担,今年满足供货毫无问题。但是,若明年没有中标,是不是这11个城市的份额全部丢失?那大型制药厂的众多生产线是白搭了吗?这些生产线是到新的一年是开还是不开?开了供给谁?重新拓展其余市场?不开每天各种人员、场地等成本叠加,极大浪费资源。

若中小型企业产品中标,为了满足本年的供货量,必然要加大生产线投入力度,扩大产能产量,以实现目标供货量。那明年未中标,中小型企业惨况将比大型企业更甚。

相反,那些没有中标的企业,极有可能在其他城市以高价卖出,当下很多过期原研药便是仍居高价,无畏仿制药竞争。如果过期原研药放弃这11个城市,是否将会以更高的价格进入到其他城市?从历史数据来看,并非全无可能。据业内数据显示,拜糖平、拜阿司匹林、立普妥、络活喜、布洛芬,以上品种每个消耗的医保基金不低于50亿。罗氏芬和中国的头孢曲芬比,前者50元,后者2元,且前者依然占有中国93%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国家带量采购的初衷便是南辕北辙了。

很多政策初衷是好,但是在层层落实环节,便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之引发股市的波动。医药改革仍在继续,改革方向必然是利国利民,努力促进医药行业健康蓬勃发展,形成优胜劣汰的循环。

在此期间阵痛在所难免,股市波动也是有所预期。但是,未来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必将走向新台阶。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