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PD-L1如此火爆,还能投吗?
看管监狱的士兵T细胞经受不住癌症的诱惑叛变了,本来应该严厉监控癌细胞并在必要情况下杀死癌细胞的T细胞,在诱惑下变成了打开监狱大门放走癌细胞的叛军,PD1就是要让T细胞清醒过来,让它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何为PD1?疗效真的那么神奇吗?
PD1简单来说是封闭癌细胞逃逸的重要机制,随后让自身免疫细胞能正常杀死癌细胞。实际上在癌症晚期病人中,身体正常的部位免疫细胞还是正常工作的,只是在癌症部位免疫细胞的活性被各种机制严重压制了。PD1并不是全面激发体内免疫细胞活性,而是让癌症部位的免疫细胞正常工作,即“免疫正常化”。这种“正常化”的机制导致PD1这个靶点的副作用可控。
在临床疗效方面,我们以BMS的Opdivo为例。2017年1月19日,BMS公司宣布了名为ONO-4538-12的临床研究结果,使用PD-1抗体Opdivo治疗后死亡风险显著降低了37%。Opdivo组和安慰剂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5.32个月和4.14个月;Opdivo组和安慰剂组的12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26.6%和10.9%;患者接受Opdivo治疗后,客观缓解率达到11.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9.53个月,而安慰剂组的客观缓解率为0%。
从目前西方公开报道的临床效果看,PD1在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上的显效率约40%。而中国患者自发使用PD-1抗体治疗的非官方疗效统计看,PD-1抗体对多种实体瘤的显效率约在20%左右。依目前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D-1还不能作为一线药物普遍在实体瘤治疗中应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免疫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协同作战,PD-1协同其它免疫激活剂的使用(综合免疫治疗)将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重点探讨的方向。
在2017年5月,FDA批准了PD-1抗体Keytruda联合化疗一线用于晚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高达55%。有业内小样本临床数据显示PD-1抗体Opdivo联合卡博替尼治疗肿瘤患者控制率为71%、PD-1抗体Keytruda联合阿西替尼-控制率88%、PD-1抗体Keytruda联合乐伐替尼-控制率100%、PD-1抗体Keytruda联合IDO抑制剂-控制率74%。
市场前景到底如何?
据10月27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分销欧狄沃(Opdivo)销售收入为 1.9 亿元,分销可瑞达(Keytruda)销售收入为 1.5 亿元,而O药和K药仅正式销售2个月和1个月,便达到如此销售额,确实是令业内非常兴奋,国内众多企业也在PD-1/PD-L1领域布局。
在绝大多数、未经挑选的实体瘤中,单独使用PD-1抑制剂的有效率只有10%-30%左右。唯一的例外,是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突破60%以上。
究其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是PD-1抑制剂疗效的持久性。由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因此一旦PD-1抑制剂起效,其中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即五年、十年不复发、不进展、长期生存,尤其是较早的恶性黑色瘤、肾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
另一方面,在小规模临床试验中PD-1联合用药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增强了其他抗癌药的药效,虽然临床数据规模较小,但是提示未来潜力巨大,相当于PD-1成为其他抗癌药的“助攻神器”,使其他抗癌药在面临疗效较低或出现耐药间隔过短等问题上,与PD-1在协同效应下提高临床效果,并延长有效时间。
如果说PD-1单药提高实体瘤治疗有效率仍慢慢长夜看不到尽头,但是在联合用药方面,却展现出令人兴奋的结果。在这种联合用药的趋势下,PD-1如同高速路收费站,其他抗癌药物想要高速通过,必须给过路费。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国产产品尚未上市,但市场却已成红海?
目前,国外已有全球上市的免疫抑制剂PD-1和PD-L1共6个,分别是:
O药:Opdivo(Nivolumab)
K药:Keytruda(Pembrolizumab)
T药:Tecentriq(Atezolizumab)
I药:Imfinzi(Durvalumab)
B药:Bavencio(Avelumab)
L药: Libtayo(cemiplimab-rwlc)
除上文的O药和K药已经在中国正式开售外,I药和B药已在华开展临床试验,除此之外,还有诺华和罗氏的PD-1/PD-L1进军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国内火爆程度不亚于全球热度,众所周知的国内研发PD-1第一梯队为:恒瑞、百济、君实以及信达,其均已提交上市申请,厮杀战一触即发。除此之外,在2016年-2018年6月,便有十余家企业申报近20个相关产品,当然,这些产品是否都能上市不太好说,但是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部分在中国申请临床/上市的PD-1/PD-L1企业产品
在市场格局尚未稳定前,上市速度及推广速度直接决定了未来竞争格局。进口药在国产创新药的冲击下,是否能站稳脚跟,还要看国产PD-1各家临床数据和不良反应率等结果,若国产PD-1不幸在临床数据方面略低一筹,那么相对低价或许是其唯一占领市场的出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市场转化同等重要
当仅有1~2个PD1/PD-L1产品进入市场,临床医生倾向选择影响较小,他们只能选择A或B;但是,当大批量相关产品进入市场后,医生到底选择哪家产品,则直接决定其市场销售额及占有率。此时,拼的则是各家企业的产品市场转化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市场准入、药价制定、谈判招标采购等等系列市场准入方面的业务能力。
我们以价格为例,当如此多的同类产品几乎同一时间段上市时,同等治疗层次的产品,价格战无法避免。尤其是参加国家医保目录药品谈判,降价是必然,众多产品需要利用科学数据证明其临床性价比更高。当然,即便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想要获得销量的井喷,仍少不了相应的市场推广和临床培育,这些都需要企业深耕细作。
PD-1/PD-L1还能投么?
小编曾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企业A产品线中并没有PD-1/PD-L1相关产品,去找投资机构B,当B看到A的产品线,对A说:“你们得引入一些现在最火热的研究方向,比如PD-1.这样我们才好有理由向上级申请往里投钱”。这个故事若为真,可见当前PD-1/PD-L1的泡沫有多大,资源浪费有多严重。
整体看来,中国乃至全球的肿瘤治疗有效手段的临床需求确实尚未被满足,但是细分下来,集中在某一领域的产品重复率却也异常高,例如PD-1/PD-L1.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PD-1/PD-L1到底投不投,还是需要看具体项目中产品临床数据是否真正有优势,以及该产品临床治疗领域是饱和或是未满足,从当前市场竞争格局推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产品竞争力,同时了解项目团队对于产品未来市场化的可执行度。
毕竟产品还是要上市销售才能让企业收回成本并获益,投资机构方能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