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会说话(四):全身用抗过敏药 一品或撑起半边天?
抗组胺药按作用机制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本文仅对全身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过药进行市场分析。
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患者群体达到全球人口的20%-30%,仅在中国,就有约2.7亿人受到过敏性疾病的困扰。这种情况下,催动了抗过敏药市场不断增长。
过敏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春季虽然授花粉、粉尘等因素影响,发病人数有所增多,但以轻度过敏最多,而一年中真正的发病高峰期其实在第三季度。医学统计表明,每年的7月-9月里,由霉菌、尘土、螨、动物毛发和昆虫等多因素引发的过敏性疾病大幅攀升,发病的最高峰出现在8月。秋季的过敏性疾病发病高峰十分突出,而春季与之相比则不太突出,相对于秋季峰值来说只能是一个小波动。
艾美达医院购药数据库的统计也再次印证了这一点。2016年全身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简称“全身用抗过敏药”,下同)在样本医院购药金额为9.7亿元,较2015年增长16.1%。受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季节性影响,全身用抗过敏药的医院采购高峰在每年的第三季度,2015-2016年医院采购的季度复合增长率为4.4%。
2015-2016年全身用抗过敏药医院市场季度增长趋势
全身用抗过敏药市场通用名品种的市场集中度很高。2015-2016年,样本医院数据统计中共涉及24个通用名品种,而前10名的品种合计占到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地氯雷他定更是以超过40%的份额高居榜首,其他品种只能望其项背。需要指出的是,此处以药品活性成分通用名分类,地氯雷他定中包含了枸地氯雷他定。
2015-2016年全身用抗过敏药采购品种TOP10
全身用抗过敏药按药理作用、作用时间及产生的毒副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三类,即一、二、三代。
样本医院涉及的全身用抗过敏药通用名及分类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等,其具有较强的中枢抑制和抗胆碱作用,可引起嗜睡、口干等副作用,且作用时间短,每天需服药2-4次,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2016年,第一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在样本医院的采购市场份额仅为1.4%。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特非那丁等,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但偶发心脏毒性等副作用。2016年,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的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45.5%下降到41.9%。
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说法至今未得到业内的完全认可,有人称此类药物为二代改良版。不管是三代也好,改良也罢,这些药物因为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而受到市场广泛认可。其代表药物有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乙氟利嗪等。乙氟利嗪尚未在国内上市。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三个品种在医院市场中的表现非常突出,2016年此三个品种的合计市场份额达到56.6%。其中最主要的品种是地氯雷他定,市场份额如前所述。
2015-2016全身用抗组胺类抗过敏药医院购药趋势
我国较早的展开了地氯雷他定仿制开发,首先核准批复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深圳市海滨制药有限公司、深圳信立泰药业 3 家生产地洛他定原料药及其 5mg 片剂。不过,如今的国内地氯雷他定市场,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以超过60%的市场份额独占鳌头。地氯雷他定是由先灵葆雅推出,但目前其市场份额仅为3.05%,未能进入前三甲。
2016年地氯雷他定医院市场企业份额
地氯雷他定的剂型中,片剂占到78.2%的市场份额,位列冠军。其中普通片市场份额为72.4%,而8.8mg片一品独大,占到67%,其生产企业也仅有一家——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临床制剂为“枸地氯雷他定片”。胶囊剂的市场份额位列亚军,为11.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氯雷他定还有干混悬剂和糖浆剂型,2016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3%和5.9%,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如老人和儿童,此两种剂型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性和便利性。2017年,最新医保目录中已将地氯雷他定的两种剂型纳入其中,其市场的更大扩展是可以预期的,撑起全身用抗过敏药的半边天的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2016年地氯雷他定医院市场各剂型-企业市场情况
《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抗组胺类过敏药增补情况(比较2009版)
全身用抗过敏药新研发品种少,而且一些疗效好的药品之前未纳入国家医保,在剂型方面对于有吞咽困难患者可选择的不多,是制约其市场发展的短板。2017年2月刚刚发布最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对其品种和剂型进行了增补,期待未来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