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评价国际化,实力所限还是环境所迫?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标志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启动。其中,已经走向国际化的仿制药可以获得绿色通道。临床药物国际化,有远见的企业已经走上正轨,但是大部分仿制药与国际化水平相差较远,这是我国研发实力水平所限,还是环境所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参与的国际多中心试验都是高质量完成,反观国内仿制药研发生产,却是另一番景象。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表示,我国临床药物质量评价国际化没有问题,但是环境和条件不能保证质量,质量只是表象,事情的本质是支撑条件。
换句话说,我国临床药物质量评价有足够的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平,但是临床试验数据却捉襟见肘,无法与国际主流相抗衡。归根结底,是国内外对临床设计源头的文化差异,阻碍了我国制药行业走向国际化。
临床药物评价是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而不是保证成功,并且国际化的评价质量一定有国际化的经费保证,临床评价失败是常态,越早失败,损失的资金越少。我国现况是学术组织(PI)为保证自身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努力推动临床药物评价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申办方为保证注册成功,努力使临床数据“漂亮”、“可观”。两方的共同目标是把尚不清晰的临床药物以成功模式推向市场,失败是“不允许”出现的“意外情况”。
临床设计源头的差距,导致了我国无论设立多少个临床评价机构,都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何况现阶段临床评价机构水平层次不齐,即便有GCP认证,也并非是质量的保证。
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前,我国药审时间过长,药企为了省钱,临床数据普遍造假。新药审批时间过长,直接导致了药品盈利期缩短,药品申请“成功”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目标。在2015年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中,1622个品种撤回后仅剩余200余个,部分在研项目也在撤回。
临床药物评价的初始目标已然抛之脑后,至于临床前研究扎不扎实,单一机制或是多种机制,同一疾病治疗和预防药物设计雷同(遵循国家指导原则),是否缺乏个性化,PI设计能力水平,以及以药物生产企业设计为主等等问题在“成功”的道路上已经不那么重要。
现阶段,我国不缺乏临床药物评价中的数量和质量,而是需要从临床药物评价设计源头改变思维:临床试验失败是常态,这次的失败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设计做铺垫。当然,这其中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临床药物评价国际化,我们有这个实力,但更需要的是勇于面对失败带来的后果。
现在,我们已有不少产品得到了国际主流认可。在今年年初,由人民网和中国药促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医药创新最具影响力品牌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最具临床价值创新药和仿制药,获得了医药界广泛关注。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最具影响力品牌评选活动”马上就要启动了,心动的小伙伴们可以随时关注艾美达公众号,定不会错过评选活动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