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药物经济学
何为药物经济学?
百度百科解释: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及其关系的边缘学科。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通过成本分析对比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或药物治疗方案与其他治疗方案的优劣,设计合理的临床药学监护方案,保证有限的社会卫生保健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平衡药品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以提高药物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以最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健康状况最大化。
首先,要定义何为“健康状况”。根据WHO的定义,“健康”是生理、精神、社会能力的整体良好状态,而不是指单纯的没有疾病。对于健康产出的衡量标准,“效用指标”更加符合WHO对健康的定义。最常用的效用指标是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医学治疗不仅是挽救生命,更多的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QALY可以综合反映生命的“质”和“量”。质量调整生命年是综合衡量人的生命长度与质量,将一个人的实际生存年数换算成相当于完全健康的人生存的年数。
其次,药物经济学中另一关键参数便是成本,包括直接医疗成本、直接非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等。直接医疗成本即为治疗疾病方案中所消耗的医疗资源,直接非医疗成本是因寻求医疗服务而直接消耗的医疗费用意外的资源费用(例如:交通、食宿、营养品等方面),间接成本是由于疾病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的劳动时间及生产率损失(例如:误工费等)。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情况不具有同等或相似健康产出,如此一来,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最具经济效益,则需同时衡量成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即“成本与效果评估”。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效果所增加的成本即为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根据WHO推荐的ICER阈值标准,ICER<1倍人均GDP表示增加的成本完全值得,1倍人均GDP<ICER<3倍人均gdp表示增加的成本可以接受,icer>3倍人均GDP表示增加的成本不值得。
综合考虑QALY、ICER和药品的疗效安全性,可以帮助政府更好的管理医保费用,保证患者的有效治疗。
药物经济学有何用?
早在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应用药物经济学来指导药品定价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制定,“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次年,中国药学会公布了关于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指南。当下已到2016年年末,越来越多的部门期待应用药物经济学来指导政策的制定。
对于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和作用,学界的表述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地比较分析医药技术的经济成本和综合收益,进而形成决策所需的优选方案,旨在提高医药资源使用的总体效率。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曾表示:药物经济学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的需求,要证明自己的产品和他人产品之间的性价比优劣;二是政府的需求,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结果对政府的科学决策具有很大的帮助。
药物经济学的现况及发展
目前,我国药物经济学难以落地,人才也很稀缺。宋瑞霖曾表示,当一个学科在社会中找不到其使用价值时,这一学科是难以发展的。一旦国家想要去推动它的发展,该学科的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输送出来。发展药物经济学的本质动力是将落地的精神和决心上升到国家操作层面,那么,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不会如此曲高和寡。
中山大学药学院医药经济研究所宣建伟教授表示,药物经济学在我国的落地不仅仅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问题,作为为国家卫生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的学科,相关卫生政策对其的重视程度和配套程度也不容小觑。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为例,该目录在我国每2年评一次,甚至4年才调整一次,而国外类似的药物目录是动态型的药物目录,不断在引进新药。比如,当FDA批准一个新药,保险公司需要在3个月内做出是否引进该药的决定,有时甚至会先引进新药,再做新药评估,效果不好再剔除。这就为药物经济学评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必要性。我国也应该逐渐往动态目录的方向去靠。在前期,不一定非要采取全面的动态的目录调整,可以有重点、有层次进行调整。
结语
在医保目录即将调整的年份中,药物经济学将为目录调整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帮助。
在今年7月份,艾美达联合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开展了“国产自主创新药和仿制药替代性对比研究个案分析项目”,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其中药物经济学部分成为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