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带来的10大猜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此,艾美达对《纲要》进行10大猜想,欢迎各位微友留言讨论!
猜想1:多头管理的政策对冲局面或将结束
政策原文:强化价格、医保、采购等政策的衔接,坚持分类管理,加强对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监管,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制定完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政策。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沟通协作,形成促进健康的合力。
价格、医保和采购环环相扣,医疗领域政策的制定与落实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各个部门衔接是否顺利直接影响了药品行业的发展和方向。在未来,若国家谈判后,能够快速、无偏差的落地实施,才可为民众带来真正的实惠。这背后最核心的关键便是各个部门不可自行其政。
猜想2: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化,即避免患者无药可医,也不会让企业”无利可图“
政策原文:规范医药电子商务,丰富药品流通渠道和发展模式。推广应用现代物流管理与技术,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落实医疗机构药品、耗材采购主体地位,鼓励联合采购。完善国家药品价格谈判机制。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
今年年初,药品电子监管码在沸沸扬扬的声讨声中被暂停,之后相关部门表示将继续建立药品可追溯系统。此次提出的是药品出厂价格信息科追溯,看似不太一样的追溯体系,是否会带来同样的市场效应?
药品招标采购是进入医院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最为敏感的二次议价是否合理至今仍未有定论。《纲要》鼓励联合采购,以量换价,力争把药品采购价格降低,挤压水分,在实际操作中,“换价”在全国火热蔓延,而另一方面的“以量”却似乎无人问津。在未来招标采购中,是否会落实“以量换价”的每一关键字眼,让我们拭目以待。
在今年,国家药品价格谈判风风火火的进行了第一轮,目标药品价格确实下降,但似乎降价后企业并没有享受到进入医保的好处。如此一来,未来继续进行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还会有企业积极投入到其中吗?
猜想3:质量一致性评价继续坚定执行,质量先行为发展根本
政策原文: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建立以临床疗效为导向的审批制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批标准。加快创新药(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新药(医疗器械)的审评审批,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药品审评审批自去年起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改革,力争快速解决积压注册申请。现在看来,药品审评审批改革仍将继续,还抱有侥幸心理的制药企业再不做出改变,必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猜想4:中药市场或将发生重大利好
政策原文: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强化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西医结合,提高重大疑难病、危急重症临床疗效。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发挥中医药优势需要建立并完善其自身的评价体系,在未来,规范中医药行业的政策将会逐步颁布和落实。中西医想要发挥各自优势,并非简单的结合,据小编了解,当下医学院中中西医结合专业并非有预期的优势。如何发挥各自特点,需要各方专家汇聚一堂进行深入研究,国家鼓励其发展,将来是否会有更加权威的中西医结合机构进行指导呢?
猜想5:市场预测:基本药物“扬眉吐气”,儿童用药井喷式增长
政策原文: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完善现有免费治疗药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保障儿童用药。完善罕见病用药保障政策。
在艾美达数据库中,对比样本社区医院数据和样本公立医院数据,基本药物在社区医院使用比例较高,这也与基本药物制度的定位相符。随着强基层和基本药物制度完善的逐步深入,相信在未来,基本药物也将迎来二次蓬勃发展。
儿童用药一直以来是我国制药行业的短板,优先评审以及招投标中的政策倾斜,对儿童药研发起到积极作用。此次规划中再次明确保障儿童用药,相信陆续还会有利好政策和支持。
猜想6:分级诊疗制度终将落地,就诊模式将会发生本质变革
政策原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省级及以上分区域统筹配置,整合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
分级诊疗、加强基层以及大型公立医院的深入改革再次成为焦点。对于分级诊疗,需要基层人员强有力的支撑,包括专业素质以及检查设备等综合方面。追根溯源,需要相关医学院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生。《纲要》提到,大型公立医院将逐步减少普通门诊,但顺利实现目标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扎实的专业素养,当两者无缝衔接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或将形成良性循环。制药企业需抓住机会,市场用药细分市场或将产生巨变:疑难杂症用药将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常见病用药集中在基层和二三级医疗机构。
猜想7:第三方检测将会“火一把”
政策原文: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评价、健康管理服务评价,以及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提供食品药品检测服务。完善科技中介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化、市场化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随着一致性评价、审评审批的改革,第三方医疗服务处于快速上升期,巨大的市场潜力将会吸引一大批竞争者进入该领域,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应及早进行战略部署,快速占领市场,赢得先机。
猜想8:非公立医疗机构或将“大行其道”
政策原文: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
社会力量为吸引患者必先吸引优秀的医师进入医院,医师薪酬必然可观。如若真实现非公立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落实医生多点执业和解绑编制,公立医院用何优势来挽留优秀医师?在未来,公立医院是否会成为非公立医院的医师培训学校?
猜想9:审批将变得简单,好产品会拥有优先准入权
政策原文:进一步推进健康相关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深化药品、医疗机构等审批改革,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行为。推进健康相关部门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医保目录的更新频率一直饱受诟病,政府职能转变后,能否加快目录更新?招标改革是否能更好的利于新药好药进入医院?新药审评审批能否使得创新研发良性循环?这些都需要更具体的政策落实。
猜想10:数据“无孔不入”,大数据,大时代,大变革
政策原文:加强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推进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建立跨部门跨领域密切配合、统一归口的健康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数据采集、集成共享和业务协同。
消除数据壁垒的关键之一是统一数据标准,另一关键便是各部门的衔接。消除壁垒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如何协调各方需求将会成为博弈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