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两次药品降价潮,为患者带来了什么?

近日,天津发布的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格周期性动态调整方案称,要视中标产品在全国各省市的价格变化情况,启动价格调整工作,原则上每季度调整一次。也就是说,在未来,中标价将全国联动。

当药品降价潮已成为全国趋势时,是否能最终实现患者用药负担的下降?艾美达对1997年~2015年相关政策的梳理,让我们以史为鉴,看一看那些年降过的药价,到底为患者带来了什么?

自1997年起至2003年底,国家价格管理部门14次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品种1374个,降价总额约200亿元。在2004年~2014年,相关部门又不停的出台改革药品价格的政策文件。直到去年开始,密集性政策文件频繁发布,让业内人士感觉一阵阵脊背发凉。

与今年大范围药品降价政策不同的是,2003年国家价格管理部门明确药品品种进行降价,同时考虑当时2007年前的药品审批制度,通过更改剂型、规格、用药途径等方式,原低价药品摇身一变,变成“新药”,几乎可以无视2003年前后的药品降价政策。

当时的药品采购公开招标,本着以降低药品采购中间环节,降低购药成本和虚高药价为目标。但因当时医改氛围是医院进行市场化管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由此医院“以药养医”现象存在,医生更倾向于使用高价药,对于低价药来说从用药源头就已经失去“客户”的青睐。在招标过程中药商为提高药品销量,不仅需要

打理医生和医院,还需针对招标环节进行公关,相应的成本费用必然增加到药价中。

因当时各种原因,最终以降低药价为目标的改革,反而成为了药价升高的“助推器”:患者医药费用不降反升,令更多的患者叫苦不迭。

或许是吸取上一轮药品降价的经验,本次国产药大范围降低药价(为何仅说国产药,大家都懂得)是在审批、招标、采购、医院改革等多方面同时改革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从源头上提高药品质量的审批改革,挤压流通进院环节的药品价格水分,以及取消药品加成、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等方面齐头并进。

以实际省份为例,福建“三明医改模式”已成为全国药品降价潮的标杆,从医院中各种数据中看,医保资金结余、药占比以及医疗费用均有显著成效。但从患者实际感受来看,貌似漂亮的数据并不能带给他们更便捷和便宜的购药体验:媒体报道中的福建药品缺货,患者无法从医院买到常用药;过低的药价使医生用药退避三舍,转而使用价格更高的进口药。在漂亮的数据背后,患者最终治愈自身疾病的平均用药费用却无人提及,无论是何种医疗方式,最终的目标是治愈疾病。

在此,我们举例假设说明:如果患者服用的某种药物,在降价前只需用药三个疗程即可治愈,每个疗程600块钱;而降价后,需用药六个疗程甚至更多,每个疗程费用降低到400块钱,单看次均用药费用确实下降30%多,但用药时间却大大延长,这到底是使患者用药负担减轻还是加重?

从历史改革政策中来看,降价似乎是换汤不换药,具体到三明的为低价是从,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实质变化。

在此,小编认为,不论哪种行业,成本效益是不可逾越的,价格的降低必然带来一定的成本压缩,赔本赚吆喝的时代已经不存在,连利润都无法保证的企业,何来质量的提高和进一步的壮大发展?

药品降价作为医改的突破口,需要同时考虑经济合理性,当价格已经洞穿底线,仍有供应时,其中的质量和安全难道就没有人怀疑?更何况是救人治病的药物。小编在此想到,那些低价供应给福建的药品厂家,能否通过严苛的质量一致性评价?如果没有通过,这打的是患者的脸?还是福建招标采购的脸?又或是全国降价潮的脸?

最后,小编希望,在深入医改的过程中,切莫忽略改革的主体—患者和医生最真实的感受,而非政府业绩中漂亮的数字。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京ICP 备14033340 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大街11号中汇广场B座1807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