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质量仿制药遇到唯低价是从,打的是谁的脸?系列报道之泰嘉/伲福达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位福州市民反映,到福州几个综合性大医院看病,遭遇到医生开的处方在医院配不全药的情况,以某福州市某一市民为例,主治医生开具8种药,其中5种医院没有。不仅是常用药,一些特殊病种的救命药也出现断供问题。
福建换标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出现药品供应问题。但进一步深究,为何换标过程中,会出现常用药品缺货现象?既然是常用药品,那么其供应的产品和厂家不应是相对稳定的吗?这背后折射出的问题不仅仅是换标时间间隔短,更核心的或许是大幅度的降价药品无奈放弃福建市场。
福建作为全国药品招标降价的标杆,预计节省药品采购资金约40亿元,以降低药价为核心的招标采购,到底能否为患者节省用药费用?从目前的情况下看,患者买不上药,自然医院记录中的用药费用就降低了。
唯低价是从的招标和二次议价,真能为患者节省用药费用吗?本期,我们以最具临床价值仿制药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商品名:泰嘉,进口原研药商品名:波立维)和硝苯地平缓释片(II)(商品名:伲福达,进口原研药商品名:拜新同)为例,从福建等部分省份的招标来看一看全国药品降价潮为社会和患者带来了什么?
在招标中,一品两规的限制、双信封制度和以药养医的现状,使部分医院和医生更愿意选择高价原研药,进口原研药在招标中一路畅通,而其他同种药品在价格厮杀中艰难生存。
以泰嘉在福建省2015年招标为例,在技术标评标过程中,并未采取最新2014版文件《中国医药统计年报》,而采用2013年版,导致本应给予泰嘉的技术标12分被扣除。进口药波立维,在采购品种规格和分组方面未满足得分条件,但却给予了相应分数。进口与国产的差异化政策,直接导致竞价组划分的不同,降价幅度要求不同。
不仅在福建,泰嘉在广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等招标过程中也遇到大同小异的不公正待遇。泰嘉在2013年通过欧盟认证,并在十二个国家注册,可以视为与原研药波立维有同等质量和疗效。但在实际招标中,泰嘉无法与原研药在同一分组中公平竞争,只能与二仿产品进行价格厮杀,最终无法承受过低的价格,放弃市场。
湖北便是以上情况的真实案例,泰嘉与同组产品进行价格厮杀,被另一产品整体拉低了限价,导致其与在该省上一轮中标价降幅达15.18%(下同),掉标。湖南虽然中标,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接受专家建议价,降幅达22%。山西更是以同组最低价中标,且次低价中标必须跟标,降幅达30.06%,最后也因价格问题掉标。
伲福达在福建同样遇到了价格问题。双信封制度使得仿制药与原研药在技术标评标过程中,即便是有相同的质量疗效,但也会因其他问题,无法与原研药划分为同竞价组。由此导致原研药可以享受单独定价权,而给予伲福达的指导价过低,企业不得不放弃福建医院市场。
泰嘉和伲福达或许能代表了全国部分省份大范围降低药价的缩影:对于外资药,降价幅度不到5%,而国内企业起点降幅是10%,并且价格腰斩情况较多。过低的价格使医院不敢进货,医生不敢使用。
全国大范围的药品降价潮,使得国产药品只能以低价换取市场,无法保证应有的利润。反观价格高昂的进口原研药,却可以享受降价幅度很小的中标条件。
如此招标,打了谁的脸?
首当其冲的便应是国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研发这张“脸”。在唯低价是从的环境中,低价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和应有的利润?没有利润如何鼓励企业积极研发?是不是当全国范围内仅剩下原研药和低价仿制药的时候,才算是降价的尽头?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千万莫成为药品招标中的口号。
其二,便是节省医保和患者用药费用这张“脸”。过低的价格连医院都不敢进货,医生不敢使用,那么患者敢吃吗?试问,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时,一个标价1块,一个标价10块,任何人都不敢去买1块的产品,更何况是救人救命的药品!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几乎没有其他选择:为了健康,还是选择高价进口原研药吧,至少能治好疾病!原本以降低用药负担为目标的药品降价,在此时,显得如此讽刺!
其三,是医药分家和硬性要求的药占比。医院都无药可用了,那自然分家了,药占比也随之下降。至于患者如何购药,那就只能靠患者自己的“造化”了。如此降价,到底是方便患者还是为患者添堵?
国家出台政策的最初方针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与美好的愿景越走越远。医院苦于药品缺货,企业苦于无法供货,患者急于无药可用。这样的降价潮,到底是方便了谁?是政府年报中数字化的指标?医院管理中期望的目标?全国医疗医药次均费用的逐年下降?
漂亮的数据是否代表了患者真正的就医感受?相信民众心里都有一杆公平的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