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莫德在抗风湿药物市场的表现(下)
在上期,我们分享了艾拉莫德与竞品优劣势的对比情况,了解到艾拉莫德最大的优势是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可以长期服用,风湿类疾病(RA)本身难以治愈的特点决定了患者需长期进行保健治疗。那么,艾拉莫德在上市后,近些年的表现如何?本期,我们通过全国样本医院数据,深入挖掘其中的潜力及挑战。
抗风湿药物众多,尤其是DMARDs来源不同,部分属于免疫抑制剂,还有少部分肿瘤用药。因此,在本次分析中,我们选取治疗抗风湿药物的一个分支:ATC2分类下M01大类进行分析,包含抗炎和抗风湿药、其他非甾体类抗炎和抗风湿药进行分析。
在全国样本医院ATC2 M01大类中, 2012~2014年三年平均几何增长率为9.64%,其中前十名药物占据了M01中92%左右的份额,这前十名药物平均增长率为9.93%,与M01大类增长率基本持平。TOP10中增长率最高的是氨基葡萄糖,为15.8%左右,增长率最低的是布洛芬,为2.2%左右。
单位:百万元
艾拉莫德在M01大类中的用药份额逐年上涨,三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50%,并且排名从2012年第26位升至2015年前两季度的第15名,上升速度之快令人惊讶。
对于其他M01中的药品,增长率排名第二位的是艾瑞昔布(恒瑞在2011年研发上市的1.1类新药),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34%左右,三年平均份额占比0.14%,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的疼痛症状。其次为舒林酸,增长率96%左右,但份额占比小于0.001%。
在CDE申请中,艾拉莫德除原研厂家外,还没有新的临床新药申请。
谈到类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除ATC分类M01大类中涉及到的药品外,还有一个药品被经常用到,那就是甲氨蝶呤。甲氨喋呤,实际上是抗肿瘤药物,因此在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并没有涉及到该药品。艾拉莫德的出现,从对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以用药安全性上,都超越了甲氨喋呤,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与甲氨喋呤传统细胞毒药物相比安全性更好,艾拉莫德和甲氨蝶呤同时使用的动物实验更进一步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协同效应。
我们将这两种药品在临床上的销售表现做了一下比较,艾拉莫德的种种优势也在样本医院销售数据中得到了印证,单就甲氨蝶呤和艾拉莫德的两个药品比较:在样本医院数据中,2012年,艾拉莫德的用药金额不足甲氨蝶呤十分之一,而到2015年前二季度,其用药金额几乎与甲氨蝶呤持平,三年销售金额平均增长率为150%。
单位:百万元
优异的临床销售表现,再次印证了艾拉莫德在类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也给国内的制药企业在新药的研发上做出一些提示,“满足那些未被解决的临床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新药、好药,也是值得我国医药企业借鉴和思考的研发路线。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艾拉莫德在抗风湿疗效上的优势使其在样本医院中迅速增长,那么,在样本药店中,它的市场表现又如何呢?下期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