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生物股价波动的背后透露出投资者对PD-1市场的担忧
继美国制裁乌龙事件后,上周五与今天信达生物股价连续两天再次出现大幅波动,今日盘中跌幅一度高达7%,收盘时跌幅为5.1%,股价为51.2。此时与2021年初的81.25的股价相比,今年整体降幅达到了36.98%。
其他PD-1股价表现如何
目前国产PD-1药企F4今年整体股价表现不佳,除了百济神州之外,其余三家公司股价截止今日收盘相对于今年年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四家企业平均降幅达到了23.23%。目前除了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上市品种较多之外,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销售额主要靠各自的PD-1单抗支撑。
巨幅降价导致PD-1整体市场不及预期
根据最新的三季度财报,信达的信迪利单抗销售额达到8亿,增长良好,但是这主要由于它在2019年第一个通过研判进入国家医保,和后续参加医保谈判的品种相比,它的谈判后年治疗费用最高。但是相信今年医保谈判后,信迪利单抗的先行者优势会被打压,会和其他的竞争品种回到统一的起跑线上。
目前国内上市的11个PD-(L)1单抗中,进口药物均未进入医保。国产药物中在医保目录里的依旧只有4个,首次医保谈判平均降幅为74.84%。
根据2021年最新医保谈判结果,目前所有PD-1单抗上市适应症中,除了卡瑞利珠单抗关于鼻咽癌的两个适应症未纳入医保,其余均已通过谈判纳入医保。
虽然续约谈判的价格目前还未可知,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增加的适应症纳入医保,PD-(L)1单抗整体价格必将会近一步下探。而且目前各个药物的年治疗费用相差较大,等适应症扩张到一定阶段时,各个药物的年治疗费用会趋于平均值。
除此之外4个进口药物的专利到期时间均在2025-2030内,随着专利到期后大量的生物类似药上市,药品的整体价格会遭受到进一步的冲击。
国产PD-1销售份额占比增长势头放缓
自从国产PD-1开始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后,惠及的患者人群大幅度增加,由于进口药物需要维持全球定价体系导致未能谈判成功进入医保,目前国产PD-1销售额占比已经达到领先地位,国产有效替代已经基本完成。
虽然目前销售量依旧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但是自从2020年Q1开始国产PD-1的销售额占比增长就达到了饱和,未能继续进行国产替代,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产药物更多的将适应症放在成熟领域,没有在早期立项阶段就通过差异化的适应症研发策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更难的一线治疗适应症才能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由于治疗阶段越靠前患者数量越多,所以对于某一癌症治疗阶段来看,一线治疗适应症含金量最高,但是含金量更好对应着研发难度更大,这是由于一线治疗往往意味着目前已经有标准的治疗方式,3期临床试验设计时就不能将安慰剂作为对照组,更不用说想要根据2期单臂临床试验申请附条件上市了。
就目前PD-1单抗的适应症来看国产药物中信迪利单抗的一线治疗适应症比例最高,达到75.0%,进口药物中帕博利珠单抗高达87.5%。
其实适应症的含金量也在销售端上有所反应,因为对于销售额占比的变化来说,除了与医保放量和企业销售团队能力之外,药物本身适应症的商业价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结合上表可以看出,由于在进口药物中纳武利尤单抗一线治疗适应症比例只有40%,在帕博利珠单抗(一线适应症比例83.3%)上市后迅速的将市场抢占,截止至现在虽然没有进入医保,但是目前销售额占比依旧较大。
对于国产PD-1来说,虽然特瑞普利单抗最先上市抢占了不少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没有一线适应症上市,市场份额被后来者迅速抢占,到今年2季度市场份额下降到3.64%。目前国产PD-1 市场份额最高的分别为信迪利单抗与卡瑞利珠单抗,二者的一线治疗适应症比例也是国产PD-1中比较高的。
同质化研发拼到最后就看谁更舍得砸钱
对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医保谈判导致轮番降价的情况下,目前国内PD-(L)1单抗在国内已经处于内卷式的白热化竞争,随着CDE的审评收紧同质化研发的后来者们上市的难度越来越高,小适应症上市会成为主流。
但是小适应症往往意味着更小的市场份额,后续更大难度的成熟适应症上市成功率成为一个未知数。而且在上市后还要面临价格降幅的压力以及众多已上市药物修建好护城河后如何挤占市场份额也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只有在临床早期阶段舍得加大研发投入,“All in”所有潜在适应症,才有可能在国内这一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