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上市三个季度销售2.36亿,EGFR-TKI市场究竟还有多少潜力
近日艾力斯医药发布2021年年报,营业总收入从2020年的56万增涨至5.3亿并开始扭亏为盈,已经初步迈入从Biotech向Bio-Pharma的转型过程。目前艾力斯的上市药品只有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此次年度收入的5.3亿包括伏美替尼2.36亿元的销售收入以及2.94亿元的海外授权收入。
同时在3月29日豪森也发布了最新的年报,五大创新药销售收入42.02亿元,同比增长168.9%,这里面贡献最大的也是2021年进入医保开始放量的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
EGFR抑制剂上市药物数量繁多
目前中国EGFR抑制剂上市药物达到8个,包括3个一代药物。2个二代药物以及3个三代药物。其中国产药物包括贝达药业的埃克替尼、豪森的阿美替尼以及艾力斯的伏美替尼。
从适应症覆盖的角度来看,早期NSCLC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TKI还比较少,目前只有奥希替尼和埃克替尼;对于突变比例最高的外显子19缺失及21 L858R突变来说,上市药物达到7个,并且相关适应症逐渐从化疗后治疗发展为一线治疗或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三代EGFR-TKI中,首次上市适应症均为二线治疗耐药突变,目前只有奥希替尼扩展的适应症最多,伏美替尼关于敏感突变的一线治疗适应症已经上市申报。
表1 EGFR抑制剂上市情况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药智数据、药品说明书
数量众多的EGFR抑制剂市场表现如何
通过统计艾美达销售数据库2014年至今的所有EGFR-TKI的销售额与销售量可以看出,随着药物逐渐纳入医保以及适应症的不断增加,覆盖的患者也在一直处于增加的趋势,以2016年埃克替尼通过谈判纳入医保作为拐点,之后一直保持放量增长的趋势。但是药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带来的是近两年相比于销售量来说销售额的增速逐渐放缓,表明整体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
图1 EGFR抑制剂整体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艾美达公立医院销售数据库
新上市产品是否还能迅速打开销量
阿美替尼上市时间为2020年3月份,伏美替尼上市时间为2021年3月份,二者首次上市适应症均为二线治疗EGFR的T790M耐药突变患者,并且在上市当年均未进入医保,所以可以将二者上市后当年的市场表现进行对比。
因为两个药物都是在1季度末上市,所以可以按季度对比各自上市后当年的销售额。可以发现在未进入医保的时间里,阿美替尼的销售增长远胜于伏美替尼,并且阿美替尼上市的2020年正处于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市场扩展的阻力比一年后伏美替尼上市时更大。
阿美替尼销售增长更快的原因除了豪森作为传统企业的销售渠道优势之外,主要原因是作为国内第二个上市的三代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完成了国产有效替代,具有更深一层的社会作用,但是之后上市的产品就只能面对进口药物和已上市国产药物的两条护城河,打开销售市场变得尤其艰难。
图2 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上市后首年销售对比(单位:百万元)
数据来源:艾美达公立医院销售数据库
排队上市的后来者还有没有希望
随着国内医药创新产业迈入新的阶段,配套政策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随着各个加速审评通道政策的更新其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后续NDA的药物均很难再享受到政策红利。
目前处于NDA阶段的EGFR抑制剂均为三代靶向药,这5个品种首次NDA均以2期临床单臂试验为临床依据,可以基于此进行审评时间的对比。
艾维替尼作为最早NDA的品种,虽然在优先审评政策未更新前即进行NDA上市申报,但是由于CDE已经开始倡导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目前处于补充资料阶段,需要有明确的临床证据证明相对于现有治疗手段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截至目前审评时间已经达到1367天,此次以2期单臂试验进行NDA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同时后续NDA的4个品种同样是以2期单臂临床试验作为临床依据,很有可能也会面临进行补充临床试验的压力。
表2 EGFR抑制剂NDA品种统计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药智数据
EGFR未来的潜力市场在哪
虽然除了比例最高的外显子19的缺失和外显子21的点突变L858R之外,患者比例最高的就是T790M耐药突变,但是目前国内药企都在三代EGFR抑制剂领域进行竞争,但是这个领域的销售竞争已经开始区域白热化,研发竞争更为激烈。
在EGFR其他领域中也有一些患者人群数量占比足够多且目前在中国处于临床空白的领域,这里面典型的领域有两个,原发突变中的20外显子插入大约占据EGFR突变患者人群的9%左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武田制药的Mobocertinib去年在FDA上市并且韩美药品株式会社的Poziotinib也已经进行NDA,国内也有四家企业的品种刚开始走进临床。
另外一个领域就是三代抑制剂耐药后的C797X突变,患者人群占比在10%左右。此领域国内和国外进度差距较小,国外有3个品种进入临床2期,国内正大天晴和贝达各自的品种也已经开展1期临床试验。
结语
对于EGFR抑制剂市场来说,第三个上市产品的市场开发阻力已经明显增大,后续上市同质化药品的市场销售阻力只会更大。面对这一情况国内部分目光超前的企业已经跟上国外研发进度,开始跳出这片红海转向EGFR罕见突变以及四代靶向药领域。
而且面对目前国内同质化研发现状资本市场早已做出应对,各个药企难以维持的高市盈率以及股价的腰斩和新股的破发均表明资本市场对同质化靶点竞争的担忧。同时在政策上也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指引,CDE去年开始连续发布《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与《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同时更新各个加速审评通道的文件以提高标准,将中国创新药产业带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2.0版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