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时评:“河南核酸两天一做”与“护士证造假”背后,其他病还咋治?

“精力,经济,医保,民生。”

周末有几个热点,相关性非常高。一则是“北京有两人利用假护士执业证书骗取核酸采样工作”。

5-1.jpg

图源新华社

第二则是“原则上,今后河南隔一天采样一次核酸”。直接把核酸检测常态化,郑州市先行试点,5月底启动,其他地区六月底建立工作机制。

5-2.jpg

图源大河报

第三则是“吴尊友称警惕新冠患者间歇性排毒”。直接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

5-3.jpg

图源知乎

这三个事件是典型的同一问题的不同群体反应,属于个人、政府、医疗机构对应疫情的态度。我们知道买卖假证属于违法行为,一般是为了高额的利润,才会铤而走险。具体大家可以搜索一下全国采样人员的招聘启事,我记得在北方某小县城给出的是兼职日薪一千块。

假证需求,反映的是医护人员不足

为了保证假证办出来后能有利润,这个假证必定能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河南这种隔一天一测的常态化机制,必然会需要太多采样人员,甚至要在年底前培训五万人用于核酸检测。

5-4.jpg

图源大河健康报

这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非常好的工作,尤其是其他行业并不乐观的情况下,选择与疫情相关的工作,意味着不失业,有保障

间歇性排毒

而这种“隔一天检一次”的检测需求又有了新的理论支撑,那就是提出的“间歇性排毒”。毕竟之前我们认定棉拭子一采样,坐等阴阳性结果就行。但这个“间歇性排毒”的理念,意味着你多次未必能判定结论。因为只提到了“间歇性”,没提具体排毒的时间周期规律。有一些传染病,确实是有检测周期规律的,比如关于艾滋病检测,有个说法叫“窗口期”,大概几十天。在这个时间段,用常规方法是测不出来的。但间歇式排毒的,无疑比这种“窗口期”更难检测。貌似除了不断的一次又一次检测来偶遇排毒,没有更好的方法。就“间歇性排毒”的概念,本人看书少,未能在以往听说过,具体真伪以将来的学术论文数据为准。

医护资源回归本职岗位

在这种量大、无规律的检测任务面前,由各科室专门协调医护人员,是不现实的。我们说“救急不救穷”,短期的检测工作由他们来操作,也是放弃了个人时间,牺牲了很多其他病种的救治来应急。大量常态化的工作再由他们做,就相当于你手里拿了一把多功能军刀,却只是用来开快递,属于典型的人才浪费。

面对一个有多年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本身就应该把他们放在更能发挥个人专业价值的岗位。现在由培训人员来把医生推回自己岗位是科学的,符合资源合理应用。但如此机制的采样检测,会不会对其他病种治疗有负面影响?

医保分配

其实任何医疗政策实施,最担忧的就是经费不足,疫情与常规疾病如果共享同一块经费,那就有竞争关系。之前是没有医生在岗看病,现在医生可以回来了,就剩下医保经费和药物供应的问题了。很多人担忧过医保比例太多放在新冠检测上,会造成其他病患的资源不足。就短期来说,看医保药物是否有涨价,看报销基础有无提高,才能说明问题

医药供应链

药品从生产到销售运输,再到用到病人身上,换成资金回送企业,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供应链。而医药供应链,只有在医护人员返回原岗位的情况下,才能逐渐恢复。任何一个长期的封控区,都会必然出现某种疾病的用药紧张,有病不能医,可医却没药。单从这个角度看,培训专门人员做采样检测,杜绝医护资源挪用,还是有意义的,对于整体民众就诊难度也有缓解。

如果常态化的采样检测制度,能取代封控,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个相对缓和的策略,至少能保障生存。医药行业的复苏,是指各种疾病对应的药品都能有供应保障,而不是几个疫情产品卖的火爆。总体药品销售额高了,并不意味着“病的人多了”,而是“对应的患者正在被救助”。同样药物销量没了,也不意味着“没人得病”,要看“是否有药物在流通还是直接没生产”。疫情持续至今,又有哪几个药企过得踏实?


微信公众号:iMeta-Info

关注艾美达微信,带您领略独家观点,了解更多医药咨询

© 版权所有 艾美达(珠海横琴)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5451631号

公司地址:珠海市横琴新区艺文一道66号8楼文化工作室8155

公司邮编:100029

商务邮箱:Services@imeta.com.cn

办公电话:010-59786088、5987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