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返乡大学生落实喝三天中药”,是谁家的药?
随着疫情进展控制,一些封控区居民也可以有选择的返乡外出。对于来自中高风险的,有隔离或者单独居家外加核酸检测,都是常规操作。但5月25号一则热点,带来了新的开端,河南一地区要求“所有返乡大学生要全部落实饮服3天中药汤剂”。
图源澎湃新闻
该地区发布的返乡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明确,“所有返乡大学生要全部落实饮服3天中药汤剂”,这条直接把高中低风险来源的大学生不再分组,要求“落实饮服”。但又说“为了防疫安全,药发到手里自愿服用,对身体没有伤害”。
图源微博
这是一个非常冲突的要求,“落实饮服”和“自愿服用”,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腹黑点理解,既讲“落实”,增加了集中采购、发药的合理性;又讲“自愿”,带来了一旦出事后,风险判定时的责任混淆。
我们先谈药物安全性,作为一种药品而言,势必会对身体产生生理影响。如果一种药对身体不产生影响,那就是典型的安慰剂,安慰剂可能对轻症疼痛等基于人体反应的有效,但对于传染性疾病是否传染,大概不会有效果,因为病毒不知道宿主有无吃药。药物起效,利用的就是对人体的干扰,要么降低某指标要么提高某指标,又怎么可能没有影响。而这种影响,便是我们普遍认知里的“是药三分毒”。
其次我们谈用药的合理性,这味药到底能不能预防新冠病毒作用。就目前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里确实有一些中药汤剂,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药是确诊后治疗用的。
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中药方子来预防新冠病毒,一个并没有预防作用的方子,是如何到了“落实饮服”的?如果确定有,那其实应该公布配方,至少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喝的啥。
第三我们谈药材的来源,是企业捐赠还是政府采购?很多人一谈到免费发的东西,就立马觉得“反正不花钱,无所谓啦”。
但要清楚的是“很多东西没直接找你要钱,却已经花了你的钱”。就这些药材而言,如果是政府采购,那么钱是用了医保还是什么经费?到现在做常态的核酸检测已经要求地方政府支出了,那这药材钱又从哪里来?我们要警惕部分企业在疫情中发不义之财。
如果药材是企业捐赠的,那也应该把药用到该用的地方,避免捐来抗疫的药, 未考虑是否对症就要求发给病人和隔离人员。这是药,要考虑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在疫情中,有很多企业捐出自己的产品,精神可嘉,但细致起来,往往又不是什么容易事。
药你捐了,能用来治疗新冠吗?
药你捐了,最终流向了哪里?
药材与治疗,本身一个非常严肃谨慎的事,除非是针对性药品,否则根本不适合捐助。就像你把减肥药捐给肿瘤病人,是毫无意义的,属于资源浪费。
就目前而言,公布一下汤剂配方,公布一下是采购还是捐赠,公布一下汤剂的临床数据,都比把“落实”改成“自愿”更有说服力。中药的发展,需要实力,也需要口碑,不要在新冠上用摊派的方式让中药蒙羞。别再因为好心,办了坏事。